曾幾何時,中國制造風靡全球,歐美發達國家都要制造貿易壁壘來抵制中國制造的“入侵”。但現在有一個現象十分值得注意:中國人似乎更加青睞日本制造!
吳曉波近日在微博上發布了“吳曉波:去日本搶購電飯鍋 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引發了大眾對于中國中產階級蜂擁到日本買馬桶蓋的思考。
到日本旅游,順手抱一只電飯煲回來,已是流行了一陣子的“時尚”了,前些年在東京的秋葉原,滿大街都是拎著電飯煲的中國游客!叭毡镜碾婏堨艺娴挠心敲瓷衿鎲?”
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真的不錯,而在中國,少有企業能生產出這樣的電飯煲,因為在材質上還沒有找到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占比的反轉,競合關系發生微妙改變,日本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輸出變得越來越謹慎,“很多擁有新技術的家電產品,不但技術對中國企業封鎖,甚至連產品也不外銷,比如電飯煲就是這樣!
這樣的景象并不僅僅發生在電飯煲上,從天藍獅子高管們的購物清單上還驚訝地發現居然還有三個人買回了五只馬桶蓋。
家里養小孩的人大都有從日本海淘花王尿不濕的經歷,而一旦熟悉日淘之后,就發現有太多東西值得從日本淘了,甚至包括馬桶蓋。
他們日淘馬桶蓋可不是為了便宜。日本馬桶蓋售價約2000元人民幣,但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最大“痛點”是,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專欄中寫到,很多朋友去日本旅游都會買馬桶蓋回來,免稅店的日本營業員用難掩喜悅的神情和拗口的漢語說“只要有中國游客團來,每天都會買斷貨!
從這些跡象來看,很多年來,“中國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而日本制造卻趁此機會大行其道。
其實制造業有個非常樸素的哲學,那就是:
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
做保溫杯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
做馬桶蓋的,你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做吹風機的,你能不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
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的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
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愿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這一類型消費者的集體涌現,實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契機。中國制造的明天,也許就在于能否讓國人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