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開關自如的綠色簾幕,臥病在床的石阿姨差點哭出來。窗簾背后,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與計算機科學技術專家跨專業的一次高科技合作,并不僅僅關乎石阿姨一戶人家的悲喜。
語音控制家用設備
石阿姨得的病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即平時人們說的“漸凍人”,這種病因“冰桶挑戰”被全世界熟悉,醫學上至今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石阿姨得病幾十年,由于手臂抬起無力,她想撥弄下額前的劉海,也需費很大的力氣。
2014年夏天,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呂軍教授在石阿姨家做調研時,就注意到了房間右側那扇空落落的窗。那時,烈日透過窗戶直接照在石阿姨的身上,炎熱難耐,但她卻只能任憑日光照射。不僅如此,為了調控電視、空調等家電,石阿姨面前的小臺板上擺滿了各種遙控器,要按下一個鍵,得耗費不少力氣。
這幾天,石阿姨臉上有了笑容。一幕綠色的窗簾擋住了多余的日光,少了遙控器的小臺板多了不少空間。只見她食指輕觸面前的智能手機,打開一個手機應用app,對著它說一句“窗簾開”,窗簾便緩緩拉開了。此外,窗戶開關、床頭燈開閉、空調調節、電視機頻道切換、音量調整,都成了她“一句話的事兒”。
通過語音控制家用設備,為石阿姨這樣的行動不便人士省去了不少麻煩。這是復旦大學兩位教授跨學科合作實現的應用創新。
交叉專業現靈感
利用手機app改善漸凍人生活,是呂軍教授團隊與上海市殘聯合作開展“增能計劃”的一項舉措。這一計劃將楊浦區作為試點區,其目標是增強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研究的一部分。據介紹,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是該領域國家唯一的重點學科,使命在于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發現促進人群健康的技術和方法。
在與上海市殘聯的長期合作中,呂軍探索出了一套“殘疾人社會服務準入機制”,不僅要求對接不同類型殘疾人需求和市場上已有產品和服務,還對產品和服務是否安全有效、是否有社會組織提供落實、需求方愿不愿意接受等問題詳細論證。經過這一“基于合作視角的、多目標、多階段的殘疾人服務準入機制”的篩選,最后進入“服務包”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真正經得起使用。
石阿姨使用的聲控設備――復旦計算機專業顧寧教授團隊的成果,正經歷這一準入機制的層層考驗。了解到顧寧正關注老年人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改善生活后,呂軍提出了殘疾人的類似需求,雙方一拍即合。石阿姨使用的語音控制系統,脫胎于顧寧教授團隊為復旦大學綠色校園研發的節能智能控制系統。為了適應殘疾人的具體需求,特別在原有系統的基礎上重新開發了便于殘疾人使用的手機軟件和控制系統。
對接老齡化社會
“公共衛生與計算機科學的合作,不僅可以服務于病人,也能為城市迎接老齡化做準備”,顧寧教授說。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將面臨更多人群“失能”或“部分失能”的困擾。努力開發高新科技產品,這不僅是一個巨大市場,更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
在與呂軍合作之前,顧寧團隊已在通過信息技術研發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團隊開發集中在軟件層面,“手機裝了app,要把家里所有的設備串聯起來,信號發射不同,有的是射頻信號,有的是紅外信號,都要在設備里做解析,要使多點數據保持一致。”將來若要布署成百上千家,對服務器和數據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使用的增加帶來數據的積累,可以用于大數據分析,進一步了解適用人群需求,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服務失能人群的設備和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