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來臨,又進入了房屋裝修高峰期,窗簾預訂是裝修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可有不少消費者反映,在定制窗簾時,遭遇不良商家做手腳,不僅多花了冤枉錢,窗簾的質量還不盡如人意。
日前,回民區消協接到消費者投訴,稱在國貿批發市場定制了四幅窗簾,在安裝時發現,每幅窗簾不僅有色差,而且感覺質量也不如當初定制時看到的樣品,提出要換貨卻被拒,商家堅稱是由于商場內光線較暗,才使得面料看起來有色差,不承認質量有差別。無奈之下,消費者只好求助消協。消協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發現消費者當初在定制窗簾時,只是在付了定金后拿到了一張收據,至于窗簾所用的面料根本就沒做約定,也沒有預留面料的樣品。由于沒有憑證,雙方又各執一詞,消協也很難做出裁定,最后只好協調商家少收了消費者100元。
無獨有偶,市民吳女士前幾天也定制了幾幅新窗簾,細心的吳女士不僅和商家簽訂了詳細的預訂合同,對所用面料的品名、產地都做了標注,而且還給每幅窗簾所用的面料拍了照片,并預留了樣品布頭。當安裝窗簾時,發現有一幅窗簾的面料花色雖然一樣,可感覺有點薄,質量不如樣品,她便找到商家理論,由于證據充足,商家只好承認原來的那種面料沒貨了,臨時從別家找了面料代替,最終給吳女士退了300元的面料差價。
記者就窗簾定制中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采訪了在通達批發市場經營窗簾制作近20年的孟先生。孟先生說,一些正規的布藝店都有詳盡的窗簾布版畫冊供顧客一一參考,每款布匹也會有對應的號碼。簽訂合同時,店家會在合同上明確注明顧客選定的布匹型號、長寬要求和特殊需求。就是定制窗簾所需的羅馬桿、布帶、鉛線、流蘇、滑軌、金屬環等輔料,也會在價格和數量方面做詳盡的標注。
據孟先生透露,往往一些不良商家蒙騙消費者時,還就愛拿這些消費者不太注意的輔料做文章。有的還專門降低窗簾面料的價格,以低價吸引顧客,轉而在輔料上大賺特賺。比如有的商家只告訴消費者花邊的價格,卻故意忽略要用多少,看似每米只是10元、20元,可到消費者結賬時,才發現花邊用量特別大,可這時也不能拆下來重量,只能是商家說了算。同樣的情況還經常發生在孔環、布帶、流蘇等輔料配備上,不是商家有意不給出明確的價格,就是故意多報用量,即使消費者在結算時發現有貓膩也晚了,只能接受商家給出的總價。另外,窗簾一般都要做褶皺,商家都會大力推銷,稱墻體與窗簾比例1∶2為黃金比例,這樣的窗簾才最好看,誤導消費者多買布,比如3米寬的窗簾,實際上只需5米多就夠了,可商家有可能會慫恿消費者買6米的布料,你多買的布料,老板在做時會從中克扣出來。而消費者在驗收時很少用尺子量,這就讓不良商家鉆了空子,消費者白白多掏了一米的面料錢。
記者從工商部門了解到,窗簾定制投訴集中在三類: 一是用花色相同或相近的面料代替,其質地、等級、價格存在很大差異。消費者即便發現問題,商家往往以“不是同一個匹次的布料,顏色、花色難免有差異”來搪塞。二是商家以國產面料冒充進口面料、夸大面料等級等,多收費用。三是在尺寸上玩花樣。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折疊式窗簾,商家在加工中褶皺倍數縮水,實際長度變短。
那么消費者在定做窗簾時應該怎么避免落入不良商家的陷阱呢?工商人員提示,消費者首先要與商家簽訂相關協議,約定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花色、等級、價格等內容,最好能保存面料樣品;在安裝過程中,消費者要注意進行質量和計量的“驗收”。此外,還要妥善保管有關付款憑證、訂做單據和協議文本,以便發生糾紛時及時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