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華與現代藝術掛毯作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中國味十足的《長壽圖》;寓意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稻花香》;流光溢彩的《花之魂》……坐落在滬杭高速楓涇出口處的上海金山絲毯廠內有一個“美華大師絲毯工作室”,室內一塊塊圖案精美、風格各異、驚艷絕倫的絲毯讓不少游人嘆為觀止。
工作室的主人名叫程美華,今年62歲,與絲毯藝術結緣40余年,現在是金山絲毯廠廠長。在500平方米的工作室內,墻面空間幾乎都被懸掛著的絲毯占據,這些絲毯是程美華的代表作。“和絲毯打了一輩子交道,我對織機、蠶絲有深厚的感情。希望通過自己和工人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愛上手工絲毯!”程美華說。
編織工人成絲毯藝術開拓者
1954年,程美華出生于江蘇如皋一個技術工人家庭。“長大以后,由于我哥哥、姐姐先后下鄉插隊,組織上對我家很照顧,安排我進當地的工藝絲毯廠當編織工人。”就此,程美華與絲毯結緣。由于勤奮好學又心靈手巧,26歲就已成為工藝絲毯廠技術骨干,還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上海,指導創辦金山絲毯廠。程美華也從當年的編織工,逐漸成長為中國現代絲毯藝術的開拓者之一。
戴上鞋套,記者走進程美華的工作室,這里堪稱一座“絲毯寶庫”。陳列的絲毯,有的表現祖國山川風貌的壯美,有的表現城市發展的成果,有的表現傳統文化的氣韻……讓人目不暇接。1.5米×0.9米的現代藝術掛毯《花之魂》,絲毯中心一朵抽象的花蕾含苞欲放,流線型的花瓣夸張地往四周飄散,極富動感。程美華告訴記者,在配色上,這幅作品采用藍紫色交織,再輔以金黃色,營造出炫目的視覺效果。
現代藝術掛毯《長壽圖》則將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畫面中央,一個大大的“壽”字十分突出,湊近看,“壽”字的每個筆畫均以京劇臉譜畫面填充,四周祥云環繞,“中國味”十足。
手工藝術掛毯《稻花香》則以金山楓涇地區的秋收季為主題,畫面里有金黃的稻穗,呈現一派豐收景象。
程美華自己感到很滿意的,是一幅大型現代藝術掛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幅作品長3米、寬2.5米,懸掛在工作室墻面中央。作品里濃縮了上海各大標志性建筑,如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大劇院、城隍廟等,還兼有游船、磁懸浮列車、舞龍人、廟會游人等,堪稱上海版“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曾在2014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百花杯金獎。
一絲一線浸透制作者匠心獨運
金山絲毯廠是上海現有的唯一一家手工絲毯廠。做絲毯并不容易,一絲一線都浸透著制作者的吃苦耐勞和匠心獨運。
“還在江蘇做學徒時,每到冬天手指就要生凍瘡,插到絲線里手指就開始流血,再伸出來時,絲線就被染紅了。”程美華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沒有以前那么艱苦,但制作一張大型掛毯仍非常耗費心力,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
在程美華的工作室內有一個櫥窗,里面展示著織機、蠶繭、蠶絲、設計圖紙等,這些都是制作絲毯要用的工具或原料。“做塊毯子可不簡單,要經過上經線、掛經線、打底子、掛穗子、描圖、編織、打粗緯、打細緯、剪花毛等近百道工序。”程美華一邊介紹,一邊讓絲毯工人現場操作織機,“織機上的橫線叫緯線,豎線叫經線。操作時,前后兩排經緯線做底板,前緯線先繞到經線后,再按8字繞回打結,每打一個結就割一刀。”記者了解到,前后交叉繞一個8字結是做絲毯的基本工序,一平方英尺絲毯通常要手工打出14400個8字結。
如果用各色絲線按不同順序打8字結,就能在絲毯上呈現出不同的顏色。1981年,程美華前往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短暫學習,由于身邊沒有配色輔助工,配色只能靠她自己。“我和4名技術員一起研究配色的漸變技術,靠著悟性一點點琢磨,最終配出的顏色既可以由淺入深,又能由深入淺,使絲毯的顏色千變萬化。”當年,程美華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甫合作研制中國第一幅現代藝術掛毯《智慧之光》,掛毯首次運用漸變配色技術,描繪了一名中國古代女子點燃智慧火焰的場景,整個絲毯用色達2580種。
如今,程美華帶領工人逐漸打破以往絲毯配色的常規,使絲毯顏色從深、棕、淺等5組配色自然過渡到10組甚至20組,每組有上百種顏色變化。例如,在制作人物肖像絲毯時,已實現發色、膚色之間顏色的自然漸變,使絲毯呈現的顏色突破3000種,人物肖像栩栩如生。“漸變的顏色能讓絲毯顯得生動、漂亮,藝術價值更高。”程美華告訴記者。
傳統藝術在創新中發揚光大
在金山絲毯廠內有一塊展區,里面陳列著程美華和金山絲毯廠獲得的各類榮譽證書、獎杯及獎狀。“金山絲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程美華介紹,金山絲毯最大的特點是采用新圖案、新材料、新工藝,將中西方美學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
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業內普遍使用桑蠶絲為原料。程美華大膽創新,從河南、大連等地的山區里選購更好的柞蠶絲作原料,“這樣織出的絲毯光澤好,手感柔軟,更有韌度和彈性,更受市場歡迎。”
在工藝上,程美華還從國外布藝作品中找到靈感,獨創編織新工藝“片剪”技術,“在絲毯的銅絲邊緣加上銀絲點綴,采用編織結合的手法使金屬絲與絲毯融為一體,產生閃爍的效果。”這種編織結合的“片剪”技術打破了傳統絲毯的平面工藝,使傳統絲毯走向立體,大有“軟雕塑”之美。如絲毯作品《春意盎然》,畫面里一片片樹葉有綠有黃,十分緊湊。“靈感來自新疆的胡楊林,8月份葉子是綠色的,到了10月會漸漸變黃。利用‘片剪’技術,就能表現出葉片層層疊疊的美感和層次感。”程美華說。
在顏色上,程美華打破傳統絲毯大花大葉、大紅大綠的傳統,以漸變色的新工藝,令金山絲毯獨樹一幟。1982年,程美華應邀赴德國參加國際地毯博覽會,她在現場手工操作表演大獲成功,獲得價值130萬美元的訂單,為中國手工絲毯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門。如今,金山絲毯得到了日本、俄羅斯及西歐市場的青睞。
在程美華及其團隊的努力下,金山絲毯逐漸從工藝品上升到藝術品的境界。1996年,以程美華名字命名的“CMH金山地毯”,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現在,程美華團隊制作一幅掛毯價格可達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被收藏界譽為“軟黃金”。據統計,程美華及其團隊制作的現代藝術掛毯已被美國國家藝術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等陳列或收藏。
彩絲茸茸香拂拂。程美華告訴記者:“中國手工絲毯藝術已有幾千年歷史,我們希望這門傳統藝術能在創新和發展中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