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年末,高原寒氣逼人。青海湟中縣上新莊鎮加牙村的加牙藏族織毯傳習所里,稍顯冷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永良手里攥著自己染色的褐紅色羊毛毛線,在織架上重復編織著“8”字扣,技法純熟。
考古資料顯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3000年前就已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編織技藝。清朝時,因著名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擴建,急需裝飾織毯和經堂坐墊,藏毯在離塔爾寺幾公里外的加牙村逐漸興起。
楊永良是加牙藏毯的第七代傳承人,祖輩曾靠著藏毯編織手藝在村上置辦了磨坊、油坊,是個大戶人家。
20世紀80年代,傳至楊永良時,隨著西藏的銷路被打開,加牙村迎來了“藏毯熱”,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織藏毯。當地還盛傳著“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線著干啥哩”。
“好像記事起,我就會織藏毯。小時候,我在炕上睡著,我父親就在炕沿邊織毯。二十多歲參加工作后,下班回家還在織。”現在在縣城教書的加牙村人楊永昭對那時的興盛景象還記憶猶新,“當時我從外縣批發了11噸羊毛毛線,拉到村里,五天就被搶購一空,當時就掙了四萬多(人民幣),這可是筆巨款啊。”
但好景不長,20世紀90年代,中國內地織毯進入西藏,市場飽和,加牙藏毯價格持續走低,逐漸無人問津。
村里的織毯匠紛紛轉行,除了在家務農外,開始向外謀營生。楊永良也不例外,因生計所迫,“夏天去外地挖金子,冬天在家里織一點,主要給親戚朋友們”。
好在楊永良最終沒有放棄傳了七代的手藝。加牙藏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后楊永良被認定為傳承人。三年前,在政府資助下,楊永良在村里開辦了非遺傳習所。
即便如此,加牙村最終還是沒能復興昔日“家家織毯”的繁榮景象。“其實,現在村里和我年齡相仿的‘60后’基本都會織,但沒人愿意干,到‘80后’,幾乎都不會做了。”楊永良嘆氣道。
“這門手藝傳到我這一代,已經有七輩人了,我還是國家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現在日子過得去,就希望這門手藝別中斷在我手里。”楊永良說,“一條藏毯能用三輩人,越用越光滑,保暖性好,老祖宗發明的編織方法,現在人想都想不到。”
“我也想帶幾個徒弟,把手藝傳下去。”楊永良說,現在不給年輕人開工資,就沒人愿意來,不得已,有訂單時自己只能花錢雇人到傳習所織藏毯。
楊永良“90后”的獨子大學畢業后,在縣上的一家企業上班,楊永良對兒子的選擇表示理解,“織藏毯太單調,年輕人怎么會耐得住寂寞。”
但楊永良心里也有自己的打算,“我身體還硬朗著,先讓他去外面闖蕩闖蕩,等他老練些、成熟些,我再傳給他,那時候他也能耐得住性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