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需要匠心——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歲月去說吧。
意大利名師Marco Seveso & GIgi Treszi:人•藝術•現代科技
區分原創性和獨創性之間的區別,需要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突出產品的特點。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師和家具的軟裝設計師,區分建筑的特點以及原創性對于整個項目的重要性是備受關注的。
設計師進行設計時應以人為本,建筑設計應當包括家居、擺設等,所設計出來的家具都具有其相應的實用性功能。建筑設計室有時候也在進行城市設計,把城市里面的人和房子結合起來,進行更為舒適和實用的規劃。
在進行家居設計的時候,設計的物品會加入許多情感元素。在以經濟效益為標準的前提下,設計的物品會呈現出其獨特性。
創意非常容易在藝術中形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卻難以實現。正如一個畫家受限于他的做畫工具一樣,一個音樂家也受限于他的樂器,一個作家也會受限于這個世界上存在的詞匯,但藝術創作僅僅跟情感有關,他不會考慮創作時的實用性。在生產建筑家具的時候,他的實用性往往是人們和設計者所希望看到的。
因此,把藝術與現代科技融合起來便是對建筑師的基本要求。
在進行設計或創作的時候,以最純粹的概念,像孩子一樣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便能創作出一些比較純粹的產品。人的好奇心會比他們的創意更加重要。
假如把這個世界上好的產品都融合在一起,就像音樂、電影、藝術、科技。可以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大腦里進行融合,卻沒有辦法把所有很好的創意集合在一起,因為創意和主方的因素是密切關聯的,這和個人是密切相關的。
創意需要把技術、技巧轉換成人們可以用的作品。另一方面,技巧和技術也需要創意把他們提升為另外一個檔次。作為一名建筑設計師,無須用他的語言來表述他想要的東西,只需要通過他創作的產品就可以向大家展示出他所想的。
臺灣設計師唐忠漢:設計中的狀態
室內設計師每天接觸的東西又是美麗的,又是賞心悅目的,又可以幫助別人達到自己的夢想,所以工作辛苦,但卻讓人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因此,“建筑幸福”理念的提出與踐行是每位室內設計師的主要目標。
在不斷的工作生涯中,實現不同業主的想法或故事,這是作為室內設計師任重道遠的責任。這不僅是一項業務,這都是值得為之感到榮幸和全力以赴創作的作品。
創作作品中有三個很重要概念。第一個是COECEPT,第二個是室內建筑,第三個是空間陳設。這三個事情可以想象成一個人的靈魂、身材和穿的衣服、戴的帽子。
COECEPT,作為一名設計師與別人溝通、談話的時候,一定要能夠多方的涉獵,把眼界打開,多體驗不同的事物,透過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把人生經驗做出很多的拓展,以設計這個方式表現。這是一個自身內化的過程,而不只是拼貼,拿來就用,會有一種獨特的感官和想法。
室內建筑,就是如何把空間做出來,透過這件事情,需要把空間概念落實。設計中的狀態主要是講室內建筑這個部分。
空間陳設,可能從家具、燈具、布藝、壁紙、藝術用品、植栽花藝等各個方面。
作品的產生就是這樣三角形的關系,讓作品不斷地有一些沖擊和撞擊的過程。
漆藝大師張雁:Do It Yourself
手工制作行業隨著市場的發展慢慢火熱起來。無論是當前的工業文明,還是3D打印的出現,包括設計軟件也在不斷地更新,“設計”讓人感覺已經變得更簡單了。但是,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文化的回歸,人們開始希望去回望和感受歷史,去思考設計該走向何方,人生又該走往何處。
手工制作往往是城市里面一些貴族的精神寵物,是一種精神寄托。同樣的,也是貧困地區人群的無奈選擇,因為自從人類解放以后就開始有手工。
“設計就是在做一種有計劃、有預謀的、有策劃的事情”,有了預想之后再執行。而這種夢想和執行現在卻發生了脫節,重新呼喚大家回歸到手工,是因為在工業發展以后,設計師本身對材質,對設計開始變得缺乏敏感。然而手工則是借由對材質的了解讓設計去傳達時間和溫度,甚至更多。
作為設計師來說,美在很多時候已經不再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往往是精神上的。因為美,就像在說文解字里面,“美,甘也”,是要去體會、回味的,是值得品嘗的,是否予以一種幸福感,這是一種感官上的感受。
手工經常能給予人一些意外之喜,這也是手工帶來的一份獨特的美感。讓設計師了解工藝,不是讓設計師變成工匠,而是去重新體會材質,體會創作的激情。在每一次創作的過程中,都會充滿了感情,充滿了想法,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崇敬。以尊崇之心來做每一次的創作,讓每一位設計師都能夠時刻帶著激情去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