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本報溫暖呼和浩特系列公益活動之暖暖和和去上班啟動后,不少熱心讀者和社會公益團體打來電話希望參與活動,獻出一份愛心,溫暖青城。截至目前,本報已經收到1200多個坐墊和座套。2月12日,本報記者將承載著無數愛心的坐墊和座套送到呼和浩特市公交集團總公司以及呼和浩特市城環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環公司)公共自行車站點,和愛心人士一起,給公交車的座椅鋪上坐墊,為公共自行車的座椅套上座套。
一條微信認購1000個坐墊
當記者和內蒙古北大縱橫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韓曉賓說到本報舉辦的溫暖呼和浩特公益活動后,韓曉賓當即表示,他要帶頭捐贈坐墊,因為北大縱橫的基因就是:善·感恩、愛·奉獻,并迅速通過微信發動其公司舉辦的北大EMBA高級工商總裁研修班以及北大縱橫后MBA公益班的同學認購坐墊。發帖僅6個小時,兩個班的學員們就捐贈了1.4萬元,認購1400個坐墊,但是因為貨源有限,只能購買1000個。部分學員因為未及時查看微信,錯過了捐贈時間,都特別遺憾。他們表示,以后有這樣的活動,一定參與。據介紹,近期,北大EMBA高級工商總裁研修4期班的學員與呼和浩特愛心義工之家一起,為首府一康復機構的自閉癥孩子帶去100多個毛絨玩具,并3次去往呼和浩特周邊的敬老院,給老人們送去米、面、油、肉餡,以及蔬菜、水果等。
手工縫制坐墊暖人心
12日7時,記者從報社出發,趕往本次活動的第一個站點—位于西龍王廟附近的呼和浩特市公交集團總公司第一汽車公司。在活動地點,玉泉區小西街社區的兩位工作人員也騎著電動自行車風塵仆仆地趕來了。兩名工作人員此次帶來60個坐墊,這些坐墊都是該社區居民和工作人員一針一線手工縫制的。玉泉區小西街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娜說,得知《北方新報》的活動后,他們聯系了40多名居民和工作人員,先做好了20多個坐墊,之后,又在社區里張貼通知。盡管快過年了,居民們家里的活兒都挺多的,但是他們還是縫制了60個坐墊。現場的許多人都表示,看著這60個手工縫制的坐墊,感覺特別溫馨。
活動受到稱贊
“剛上車不敢坐,以為是別人丟在車上的,一看才發現,每個座位上都有坐墊。”“原來是《北方新報》搞的溫暖活動呀,這個活動太好了。”當日11時,記者乘坐20路公交車從公交五公司出發一直到達終點站,一路上,聽到的都是發自內心的贊嘆聲。68歲的王翠云說:“人老了,騎自行車不安全,走路腿腳又不好,出門大多是乘坐公交車。冬天天氣冷,座椅上沒有坐墊,坐上去透心涼,有了坐墊就好了,感覺特別溫暖。”76歲的蘇振錄老人上車后,一直走到車廂后面,然后坐到最后一排座位上,他說:“看著這么新的坐墊,有些不敢坐,這坐墊坐上去暖暖的。”胡女士帶著4歲的孫女乘坐公交車去參加婚禮,她說,她就是公交公司員工的家屬,她聽說裝坐墊是《北方新報》公益活動,一個勁兒地夸贊。“乘坐公交車的都是工薪階層,這個活動是真正為老百姓服務的活動。”胡女士說,這個活動很好,坐墊也很漂亮,大家要愛護。
12名志愿者趕裝坐墊
此次公益活動啟動后,不少熱心讀者和社會公益團體打來電話希望參與活動,獻出一份愛心,溫暖青城。呼和浩特愛心義工之家協會是第一個報名參與本報活動的公益團體,該協會會長劉誠義幫記者聯系到愛心企業,坐墊得以認購后,劉誠義又專門到商場一家家挑選,并商談價格。因為接近春節,各個商場都貨源緊缺,跑了幾家商場只湊夠100多個坐墊,最后商談的結果是,商家連夜趕制1000個坐墊。坐墊的套子趕制出來了,可是,趕制出的套子還需要裝上海綿,而對方沒有更多的人手去做這項工作。劉誠義在微信圈里緊急發帖,不一會兒,12名志愿者趕到制作坐墊的商場。12名志愿者從早晨一直干到13時多,才把1000個坐墊裝好。裝好坐墊后,大家又肩扛手提,把坐墊裝到自己的車上,第二天又把坐墊送到了活動地點。
劉誠義說,呼和浩特愛心義工之家協會以奉獻愛心為宗旨,《北方新報》舉辦的活動是為首府市民獻愛心,是一項真正意義上的溫暖活動,他們愿意為這樣的活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據介紹,呼和浩特愛心義工之家協會自成立以來,從最初的28人發展到現在的近1300人。僅半年時間,參加救災、敬老、扶困、助殘、助學、環保、動物保護等活動就達55次,累計參加人數2500多人次。
150輛自行車有了座套
2月12日,本報為公共自行車送座套活動在新華東街一公共自行車站點拉開了帷幕。9時30分,車站西街社區、清泉街社區及通道街辦事處三順店居委會婦女之家的代表們陸續到達活動現場,大家三兩成群,都提著較大的塑料袋,袋子中裝滿了眾多愛心人士精心設計、親手編織的座套。三順店居委會的代表們打開她們的手提袋給記者看,只見袋中座套顏色多樣,上面還有小狗、菱形圖案作為點綴。大家在贊嘆樣子好看時,站在一旁的賀紅梅哈口氣暖了暖手后,也掏出了她們的座套,樣子雖樸素,可一看就是手工編織而成。賀紅梅告訴記者,清泉街社區的20位工作人員、居民和志愿者們看到報道后,就緊鑼密鼓地織了起來。而自己剛開始織時,丈夫總會埋怨她,說整天織座套有什么用,后來當他聽到織好的座套是用來做公益時,就不再反對她織座套了。說到她丈夫的態度時,賀紅梅的笑容燦爛,說自從丈夫知道她參加公益活動后,對她的工作很支持,有時看她忙著織,就會幫著她做做家務,燒燒水。而車站西街社區的代表們拿出自己縫制的座套時,漂亮的樣子,細致的手工活,引來了大家一片贊嘆聲。
10時許,社區代表們與呼和浩特市城環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一同為現場的公共自行車套上了座套,并將余下的座套交給城環公司的工作人員,讓他們代為到其他公共自行車站點套座套。這次共送來150個座套。
獻出毛線織座套
在套座套時,記者看到其中一個紅座套很漂亮,聽到記者的贊嘆,龐閣平不好意思地說:“本來這毛線是我買來給我母親織坎肩用的,所以顏色比較艷一些。”
龐閣平告訴記者,眼看過年了,她特意買了上好的紅色毛線,想為母親織一件坎肩。而當她聽說此項活動后,便把家中和鄰居家平時織毛衣剩下的毛線都收集了起來,搭配成好看的顏色和簡單的圖案編織。很快,這些毛線都織完了。為了節省上街買毛線的時間,龐閣平想到了準備給母親織坎肩的紅毛線。可想到母親一直想穿一件紅坎肩,便猶豫了,當她向母親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母親很是支持她的行動。于是就有了這么漂亮的座套。
連夜趕制30個座套
“為了能在活動之前多做一些座套,我們社區報名參與活動的居民們加班加點地趕制,尤其是裁縫葛蘭,推掉了很多賺錢的活兒,一個人連夜趕制出30個座套。”當日,車站西街社區居委會主任雷婷婷在捐贈自行車座套時說道。
活動現場,當雷婷婷和記者說起裁縫葛蘭時,正在一旁為自行車套座套的葛蘭聽到后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她笑著對記者說:“這是公益活動,我能報名參加真的是很榮幸了,我既然報了名參加,就一定要出一份自己的力。”葛蘭告訴記者,由于快過春節了,她的裁縫店生意比較忙,可當她聽說社區組織報名參加了《北方新報》的公益活動,還是主動去了解了自行車座和公交車座的尺寸,并把尺寸告訴給其他制作坐套的鄰居們,而她自己也忙中偷閑幫著做。當她聽說活動要舉辦了,并且大家做了20多個座套后,感覺有些少,便在活動前一天推掉許多活兒,關店閉門,一個人抓緊時間趕制起來,一直做到凌晨2時許,30個座套才全部做完。由于葛蘭多年做裁縫,她的身體落了一些毛病,很少接急活兒,可這次她破了例。記者看到,葛蘭制作的座套,面料精心挑選了結實又漂亮的花布,為了保暖,座套中間還夾了一層薄薄的棉內芯。“這個活動真的很有意義,而我們既然奉獻愛心,就一定要做好,讓市民在騎車時確確實實感受到溫暖。”葛蘭說。
呼吁市民珍惜愛護
呼和浩特市公交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秦艷武說:“《北方新報》發起的溫暖呼和浩特系列公益活動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必要,特別是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活動開展得非常及時。非常感謝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對我們公交公司的關心與關注,這更能激發我們員工愛崗敬業的精神,從而更好地為廣大乘客提供良好的乘車環境。”愛心企業和愛心社區捐贈的1060個坐墊將分發到6個汽車公司,按總公司要求,這些坐墊都要安裝到沒有坐墊和坐墊破損的老舊公交車上。呼和浩特市公交集團總公司宣教處處長王宏表示,希望乘客愛惜愛心人士的愛心捐贈,讓這些坐墊真正地暖身暖心。
在接受了3個社區居委會代表們贈送上的座套,并現場與大家將部分座套套到自行車上后,呼和浩特市城環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經理樊麗華表示,座套雖小,可是代表了眾多愛心市民的一片心意。她告訴記者:“真的很感謝此次活動中眾多愛心人士,是他們的付出,讓使用公共自行車的市民得到了一份實實在在的溫暖。”此次愛心人士們親手制作的150個座套,將全部套在公共自行車上,同時會讓自行車管理員進行妥善管理,將損壞及丟失率降到最低。樊麗華說:“愛心人士盡心盡力地為廣大市民送上了一份溫暖,也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愛心人士的這片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