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這么差嗎?近日,導報記者連續在島內外幾家布草洗滌公司進行暗訪,在業內“深喉”大劉的指點下,發現了一些行業內幕。
小廠聯手 制造“表面正規”
在杏林消防片區,集中了十幾家的洗滌廠,導報記者以一家70間房酒店式公寓老板的身份,走進了兩家洗滌廠。在一家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廠內,導報記者看到這里盡管員工少,但是機器和流程都比較正規,分揀、洗滌、烘干、熨燙消毒、折疊,每個區的標志也很明顯。而在另一家面積只有200平方米的小廠,布草堆積很少,業務量明顯清淡,分揀也不仔細。“表面看都看不出來,其實差很多。”來自泉州的大劉已在廈開洗滌廠12年,他告訴導報記者,洗滌廠經常會遇到參觀廠房的客戶,所以廠區都不錯。“海滄有一家廠,看過去廠子很正規,其實是四家緊臨的小廠聯手,客戶參觀時效果很好,但其實是各自接單洗滌的。”
價差3倍 低價競爭搶市場
價格方面倒是差別明顯。以酒店一個雙人房間為例,毛巾浴巾、床單、被套、枕套,一套洗下來,目前市面上價格從4元到十幾元都有,最大相差3倍!
這是什么概念?以一家100間客房的酒店為例,每天換洗布草,以12元的價格為例,一個月需要花費36000元,但如果放在4元的小廠洗,一個月只需12000元,足足省了2/3的成本,一年可以節省28.8萬元!
“現在市場低價競爭太嚴重,尤其是新開的廠,為了立足,低價搶單。”大劉透露,報價7元的洗滌廠都微利生存,4元的價格,小廠能賺到錢嗎?“他們有自己一些降低成本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