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纖維(聚乳酸纖維)是以玉米、小麥等淀粉為原料,經發酵轉化成乳酸再經聚合,紡絲而制成的合成纖維。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玉米纖維輕柔滑順,強度大,吸濕透氣,加工的產品有絲綢般的光澤及舒適的肌膚觸感和手感,懸垂性佳,良好的耐熱性及抗紫外線功能,服用性能好。細旦滌綸纖維纖度細,比重輕,富有光澤,強度好,利用玉米纖維和細旦滌綸纖維混紡加工的小方格面料色澤柔和,品質優良,懸垂性佳,質地華貴典雅,舒適性好,抗皺性好,免燙性好,服用性能佳,深受消費者喜愛。
1 產品規格和工藝流程
1.1 紗線規格
經紗:玉米纖維/CJ 60/40 14.6tex、玉米/CJ 50/50 15.4tex。
緯紗:玉米纖維/細旦滌綸 50/50 17.5tex、19.7tex。
1.2 織物規格
品種1:14.6/17.5,511.5/275.5,160;
品種2:14.6/17.5,512/299,160;
品種3:14.6/17.5,503.5/283,160;
品種4:15.4/19.7,504/244,160:
品種5:15.4/17.5,547/394,160;
品種6:14.6/19.7,566.5/370,160。
1.3 紡紗工藝流程
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絡筒
1.4 織部工藝流程
1經紗:絡筒→整經→漿紗→穿經
2緯紗:→絡紗
1+2→織造→驗布→成包→入庫
2 紡紗主要技術措施
開清棉工序遵循“短流程、多松輕打、多梳少落、逐漸開松、不傷纖維、薄喂少落、低速度、逐漸開松、少翻滾、輕定量、大隔距、微束抓取、防粘連”的工藝原則。清花要以開松均勻混和為主,減少打擊力度,減少纖維損傷和短絨和生條棉結,提高開清棉機械的運轉效率,從而提高棉卷質量。
梳棉工序采用“輕定量、低速度、中隔距、小張力、強分梳、好轉移、多回收、輕打多梳、防纏繞”的工藝原則,各部件打手速度和隔距要適當選擇,減少纖維損傷,采用新型金屬針布,減少纖維沉淀,有利于纖維轉移,防止纏繞,減少短絨和棉結,提高生條內在質量。
并條工序遵循“低速度、重加壓、多并合、大隔距、中定量、強控制、穩牽伸、防纏繞、抗靜電”的工藝原則。合理分配牽伸,增加牽伸區中后部的摩擦力界,有利于摩擦力界向前延伸,使纖維變速點向前鉗口集中靠擾,從而進一步提高纖維伸直平行度,改善條干均勻度。
粗紗工序要進一步提高纖維的伸直平行度,適當控制粗紗伸長率,防止條干惡化,粗紗捻度適當偏大,減少意外伸長;粗紗保持良好的結構,提高粗紗內在質量,有利于細紗牽伸和摩擦力界的穩定。生產中遵循“重加壓、大隔距、小伸長、低速度、強控制、偏大捻度”的工藝原則。
經紗工序降低錠速,減小離心力和靜電的不利影響;選用中彈中硬表面不處理膠輥,減少纏繞,提高成紗質量。采用內外花紋膠圈,降低膠圈滑溜率,減少摩擦阻力,有利于提高成紗質量。加強錠帶選用和管理工作,減少錠帶長度和張力差異對錠速的不利影響,并且使錠帶盤位置和張力重錘的刻度要嚴格一致,確保錠帶張力基本一致,減少錠速差異,降低捻度不勻率。
3 織部主要工藝參數和技術措施
3.1 絡筒工序
為避免絡筒對紗線條干的破壞和原紗強力的損失,在保證筒子成形良好條件下,選擇較小的絡紗張力;電子清紗器參數要適宜,絡筒機空氣噴霧捻接器捻接長度2—3cm,保證紗疵不漏切,不誤切。處理斷頭時,結頭要小而牢,紗要伸直,避免產生小辮子,提高絡筒紗質量。生產中遵循“小張力、低速度、勻卷繞、保彈性”的工藝原則。機型采用GAOl4型絡筒機,卷繞密度0.43g/cm3,破裂環高度35~40mm,導紗距離90~100mm,速度445m/min。
3.2 整經工序
采用ZC一L一180型貝寧格整經機,該機采用整體張力調節,保證全幅經紗具有均勻的張力,平行緊密地卷繞在整經軸上;整經值車工要嚴格按斷經尋頭操作法進行,減少漿紗工序出現絞頭和倒斷頭,為防止結頭脫落,結頭形式采用自緊結,接頭紗尾控制在3mm以內。生產中遵循“低速度、小張力、低伸長、緊加壓、保彈性、勻卷繞”的工藝原則,車速500m/min,伸縮筘橫動量2.5mm,張力桿間距25mm,滾筒壓輥壓力7~8檔,夾紗器位置3格~2格,卷繞密度0.54g/cm3。
3.3 漿紗工序
3.3.1 漿料配方
由于生產的產品是玉米纖維與細旦滌綸纖維及棉纖維的混紡小方格面料,因此對漿料的選擇十分嚴格,生產中遵循“兩高一低、低張力、小伸長、保彈性、降毛羽、重滲透、求被覆、先輕壓后重壓、采用濕分絞棒”的原則,采用性能穩定的混合漿,以保證漿膜牢固和完整,降低再生毛羽數量,提高紗線強力,為織造創造條件。根據反復試驗和測試,漿料配方以PVA—l799和PVA一205MB及變性淀粉為主,其配方:PVA—1799為57.5kg,PVA一205MB為34.5kg,變性淀粉為30.5kz,SLMO—98為3kg,抗靜電劑為2.0kg,含固量控制在11.5一12.2%,漿槽粘度lOso.
采用祖克漿紗機S432型,生產中要適當增加壓漿輥壓力,增加漿料的滲透,采用l一2根濕分絞棒和后上蠟工藝,使漿紗毛羽貼伏,降低再生毛羽的產生機率。漿紗車速不宜過高,張力應適當偏大控制,有利于經紗伸直。生產中要嚴格控制各區張力,退繞張力420N,干區張力1000N,進紗張力270N,托紗張力1200N。濕區張力330N,同時漿槽溫度和烘筒烘燥溫度要適當控制,一般情況下,漿槽溫度控制在95℃以下。烘筒溫度控制在120℃左右,以提高漿紗的內在質量,干區烘筒溫度100℃,濕區烘筒溫度115℃,第一壓漿輥壓力7~8kN,第二壓漿輥壓力16~7kN,車速40m/min,增強率37.5%,減伸率24.5%,上漿率11.5%,伸長率0.84%,漿槽粘度7.0s,漿槽溫度95℃,漿紗好軸率84.0%,后上蠟0.25%。采用以上措施,不但可以使漿紗適當增強,伏貼毛羽,減少脆斷頭,而且使漿膜柔軟且有韌性,保持彈性,減少斷頭數量。
3.4 織造工序
采用ZA205i~190型噴氣織機,織造工藝遵循“大張力、中后梁、中開口”的工藝原則,經紗張力要適當選擇,降低因張力偏高造成細節處斷頭;開口量適當增大,保證開口清晰,加強溫濕度控制,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有利于織造順利進行。后梁適當前移,有利于提高開口清晰度;適當減少綜框開口量,降低經紗斷頭。設定張力1700N,開口時間300~310°,后梁高度70~80mm,織機速度500r/min,后梁前后位置8~6格,停經架前×后位置6~7×4~5格,主噴壓力0.28~0.30MPa,輔噴壓力0.36~0.38MPa,主噴第一緯85°,鉤脫第一緯85°。
4 結語
經過兩個月的攻關和生產實踐,并通過采用有效的技術措施,小方格面料的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為了使該產品的獨特性能得到充分體現,其漿紗工藝和織造工藝的優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