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物含100%蠶絲的蠶絲被才能標注為一等品,可實際情況是,標稱為一等品的蠶絲被連合格品都算不上。昨日,常州工商局消費者權益保護處根據蠶絲被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發布消費警示:選購蠶絲被,要一摸、二看、三聞。
幾天前,消費者吳先生在天寧區一商場買了30條標有“一等品”字樣的“磨毛超柔蠶絲冬被”,每條498元,準備送給客戶。擔心蠶絲被中摻了假,他按照網傳的燃燒法,從蠶絲被上預留的檢驗口拉出了點被芯檢驗,發現不對勁。于是,他將這些被子送往常州市纖維檢驗所檢測,證實填充物為57.3%聚酯纖維、42.7%柞蠶絲。
這批蠶絲被標簽上標注的填充物確實為50%聚酯纖維、50%柞蠶絲,等級為一等品。根據國家標準《蠶絲被》的規定,蠶絲被分為純蠶絲被和混合蠶絲被兩類,填充物含100%蠶絲的為純蠶絲被,填充物含50%及以上蠶絲的為混合蠶絲被,優等品和一等品的蠶絲被,其填充物含蠶絲100%,合格品的要求是標稱填充物蠶絲含量應達到50%及以上。很明顯,這批蠶絲被是掛羊頭賣狗肉。覺得被騙的吳先生拿著發票與檢驗報告,向12315投訴,要求商家退貨并賠償。
工商部門介入后認為,從投訴情況來看,商家構成了銷售不合格產品的行為,被處罰款1萬元。該商場同意退貨,并賠償消費者1.5萬元。
吳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工商部門調查發現,不少超市和商場銷售的蠶絲被都存在以次充好或缺斤短兩的現象。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購買蠶絲被時應注意一摸、二看、三聞。
一摸:摸質感。優質蠶絲被有垂墜感,而不是蓬松感。蠶絲被感覺軟而貼身,而纖維絲被則感覺比較空。
二看:看工藝。目前市場上質量受到認可的蠶絲被品牌,產品的四角或邊緣都留有拉鏈開口或查看孔,如果被子都被縫得嚴實,則可能有“貓膩”。看標識,包括商標、產品名稱、廠名廠址、規格、使用材料成分(應標明是桑蠶絲還是柞蠶絲,以及蠶絲的含量)、等級、凈重等。看絲質。優質桑蠶絲應為乳白色略黃,表面有天然均勻光澤,特別白或者色暗、有異樣光澤的填充物可能不是品質好的蠶絲被。看價格,蠶絲是自然界集輕、柔、細為一體的天然纖維,因此蠶絲被相對化纖被價格較高。
三聞:純正蠶絲不會產生靜電,會帶有種特殊的蠶絲香氣,味道帶有油性或霉臭味的蠶絲均為劣質品。純正蠶絲燃燒后很快就熄滅,燃燒時冒出白煙,并伴有燃燒羽毛發出的蛋白質焦味,燒后的灰末脆而易碎,手捏即成粉。化纖料燃燒冒黑煙并帶刺激性氣味,兩者有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