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蠶共育要實行小蠶專用蠶室、專用蠶具、專人飼養的”三專“制度。小蠶室遠離大蠶室的地點,要有水源(或洗消池),盡量避開經常施用農藥的農地,防止農藥中毒和病原的感染。”4月18日,在江西修水縣省級優質蠶種培育點黃溪村,該縣蠶桑局、科技局農技干部正在為蠶農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與指導。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啟動以來,修水縣蠶桑局、科技局依托自身職能,以“栽桑管桑,服務到田、養蠶技術,服務到家 、蠶繭交收,服務到站”的“三服務”為依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力推行農業技術人員“包村聯戶”服務責任,使農技干部集中精力解決生產一線遇到的問題和困難。“20歲開始養蠶,先小打小鬧,后來在縣、鎮蠶桑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應用省力省工的養蠶新技術 ,逐步幫助我們周邊農戶共育小蠶,規模不斷擴大。”今年49歲的陳小華談起“小蠶工廠”贊不絕口。
該縣還著力強化農技干部隊伍工作“執行力提升”建設,實行技術員“包村聯戶”服務責任制,充分挖掘和發揮其潛能,促使農技干部自覺學習業務,鉆研業務,有精力、有能力解決生產一線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糾正干部懶、散、馬虎應對、不干實事的工作作風。
截至目前,修水縣共有120名桑蠶技術員負責110個村300余戶桑蠶產業科技示范戶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300戶科技示范戶種植桑園總面積5000畝,總飼養量預計可達2萬余張,畝均產繭150公斤,比全縣畝均產繭增45公斤,按照近兩年的蠶繭價格計算,畝增收1300元至1600元,通過示范引領,帶動該縣兩萬余蠶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