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羽絨行業亂象叢生,摻假或偷工減料的情況不時發生。而自去年來,受H7N9禽流感影響,羽絨原料供應量減少并引發價格猛漲,進一步增加了羽絨制品的生產成本以及質量風險。
“不同原材料之間的價格相差非常大,價格相差超過5倍,有的用雞毛、鴨毛粉碎來當填充物品。價格過低的羽絨制品里面的填充物,甚至可能是用棉花或黑心棉打碎的,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從事羽絨服生產及銷售多年的周毅(化名)告訴記者。
在采購鴨絨時,雖然他會要求供應商出具相關檢測證書,同時在現場看色澤以及拈重量等。即使如此,他還是“中過槍”,并為此付出過慘重的代價。目前,因內地羽絨原料魚龍混雜,摻假比較嚴重,周毅基本都是到香港地區采購。
假羽絨難發現
有些假羽絨比較明顯,可以直接看出羽絨中夾雜著黑毛、白毛等,但有些經過特殊處理,將雞毛、鵝毛或棉花打碎,和真正羽絨摻和在一起的,僅憑肉眼未必能看出來,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羽絨供應商皆出現過摻假的情況,羽絨原料采購質量監控很難,香港地區的質量相對有保障些,而且價格甚至還比內地的低。
杭州一家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羽絨供應商,很難做到每批羽絨含量都一致,該公司僅為第一批羽絨原料提供檢測證書,但每個批次含絨量未必都一樣,而且羽絨在不同檢測機構檢測的結果也未必一樣,可能會存在幾個點的偏差,下游服裝企業要保險起見,還是需要批批送檢,但這樣會增加成本,許多代工廠未必能做到。
成本上漲或是誘因
去年9月,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理事長姚小蔓曾提到,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響,中國羽絨原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短缺,市場一度出現恐慌,價格扶搖直上,創造了歷史之最,中國羽絨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由于貨源緊缺,去年不少羽絨原料價格上漲50%甚至翻了一番,目前價格依然處于高位,一噸鴨絨最高漲到了60萬元。相比鴨絨,白鵝絨價格更高,90%含量的白鵝絨目前的收購價已經達到95萬元/噸,質量好些的白鵝絨價格甚至沖上百萬元一噸。
近年來羽絨成本逐年增長10%~20%,去年增長最厲害,加上珠三角、長三角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使得一件羽絨服綜合成本大約提高了三四成,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天氣等原因,終端價格漲幅有限。不管是原料供應商或是代工環節,都可能出現摻假情況。
周毅還表示,一線城市品牌服裝專賣店出現問題羽絨服的情況相對較少,而一線以下城市以及鄉鎮的問題羽絨服逐漸增多,北方農村市場以及網店則是假羽絨服銷售的重災區,這與監管力度以及羽絨服價格都有關系。一方面,農村以及網銷質量監管很弱;另一方面,一分錢一分貨,例如在網店或農村不時可以看到售價99元的羽絨服,按正常的情況這還不足成本價,但羽絨服前期投資大,一旦壓貨,資金壓力也很大,因此一過冬天,羽絨服打折特別厲害,令羽絨服市場終端價格很難上去。不少假羽絨服也都打上打折清倉的旗號,消費者很難分辨出來。
羽絨服檢測收費一般需要幾百元到上千元,一家檢測機構的負責人介紹說檢測羽絨服表面看技術含量不大,但過程比較復雜,而且檢測需要時間很長,例如測含量,將服裝剪開后,需要通過手工將羽和毛一點點分開后再稱重量,往往一名工作人員一天只能檢測一件。
由于假羽絨服盛行,不少羽絨服裝企業反映生意越來越差,正進入惡性循環,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方面需要整個行業自律,從羽絨供應商開始加強檢測,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督以及處罰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