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最大的家紡生產基地,南通的家紡業已經經過了30多年的歷練,形成了兩個文明中外的家用紡織品專業市場:中國最大的家用紡織品面料市場——江蘇川港志浩繡品面料市場和中國最大的家用紡織成品市場――江蘇疊石橋繡品市場,它們的起步分別比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早了6年,比浙江柯橋輕紡市場早了8年,數以萬計的成品制造商和面料供應商集聚于此,使得南通家紡城成為與美國第五大街、意大利米蘭齊名的世界三大家紡市場之一。但就經營模式而言,在過去的二三十年時間里,其整體還是以小作坊式經營為主,真正的大企業大品牌卻少之又少。
近年來,隨著家紡企業積累的增加和步入國際市場企業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家紡企業深刻認識到品牌運作對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打造品牌正在成為南通家紡的新亮點,同時,如何打造優勢品牌,實現企業戰略轉型升級等問題也成為行業探討的共同話題。
業內人士表示:“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成效與質量取決于把先進的科研學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與程度。”縱觀家紡企業品牌化發展歷程,從低門檻形象到高附加值產品,科技的力量在其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實上,“科技家紡”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家紡品牌追逐的目標。
本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一五”和“十二五”前半程,全行業圍繞紡織強國建設中心工作,落實《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28+10”和《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50+110”各項任務,加大科技投入強度和創新隊伍建設,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進步明顯,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在此期間,功能性纖維作為纖維應用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逐漸成為未來的發展重點。中國家用紡織協會會長楊兆華曾談到:“回顧過去10年家紡行業的發展,在2000年,當時纖維消耗是19%,產值2千億人民幣。發展到2009年的9780億,纖維消耗量占到了32%,這應該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那么前10年的發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是在滿足市場需求,接下來的發展,我們應該怎么來考慮呢?我覺得我們應該是肩負著提高我們國民的生活質量,這么一個責任。就是讓大家生活的好,生活的健康,所以行業發展需要我們現在來討論這個功能性產品的一個時間點。”2012年底,楊兆華會長走訪了江蘇藍品纖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公司新研制的功能性生態纖維系列產品的生產和推廣問題進行視察指導。視察期間,楊兆華會長對藍品科技致力于技術引領品牌發展的戰略方向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指出國內功能性纖維自主研發品牌應學習借鑒國外優秀企業推廣經驗,持之以恒,在推廣過程中應著重產品特點闡述,同時在產品功能表現形式上多下工夫,使消費者能直觀感受藍品功能性纖維與普通產品的區別。2013年,第19屆2013Intertextile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秋冬)博覽會上,楊兆華會長再次蒞臨藍品科技展位參觀指導,對藍品科技新推出的二十余款新品表示欣喜,看好其在功能性家紡領域的發展前景,并對功能性家紡用品未來發展之路提出建議和意見。
圖:中國家用紡織品協會楊兆華會長參觀藍品科技實驗室。左:楊兆華會長、右:藍品科技家紡區執行總裁陸新生
功能性家用紡織品雖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其發展,并不是一兩家家紡企業自身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這必須依靠紡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互動以及產學研之間的聯動,同時依靠新型纖維、新型技術、新型染化料、新型材料的使用才能實現。為此,藍品科技與國內大型面料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使家紡品牌商在款式和花型的支持下有效避免終端產品同質化,為科技型家紡產品的開發提供更為便利的優質配套資源。
圖: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李陵申會長參觀藍品科技實驗室。右:李陵申會長、左:藍品科技家紡區執行總裁陸新生
長久以來,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高科技家紡用品方面還相當缺乏競爭力,真正自己的技術知識產權和專利還太少,藍品作為國內專業的功能性纖維研發機構,其一系列新產品的推出,不僅意味著中國在纖維新技術方面自主知識產權的掌握,其重點針對家紡填充領域的研發和應用為提高家紡產品附加值,打破家用紡織品行業同質化格局更是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李陵申會長蒞臨藍品科技視察指導時也曾指出,藍品作為科技型企業對整個行業起帶動示范作用,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應加強成果轉換和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積極應對研發和推廣階段遇到的各種問題,在科技創新的同時,加強與下游企業聯合共進,立足家紡,關注產業用,提高產品附加值。李陵申還表示,藍品在專注產品開發的同時,應為行業發展搭建更為優良的平臺,做行業聯盟牽頭單位和行業標準主筆起草單位,促進行業整體發展,創造出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科技創造效益,科技帶來健康,功能性纖維以其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顯著特點,在重視環保、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從關注再生資源的利用、制造工藝的環保性和最終產品的可生物降解等方面入手,必將成為引領21世紀中國家紡產業發展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