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新技術、新材料時代,高性能纖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顯著,已經成為衡量一國科技實力的重要尺度。其中,芳綸1313以其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用途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纖維。
芳綸1313俗稱防火纖維,是一種集耐高溫、阻燃、絕緣等優異特性于一體的特種合成纖維,可加工成工業用、軍用、消防用特種防護服,高溫過濾材料和阻燃紡織品;芳綸1313纖維紙是世界公認的最佳絕緣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機電產品的耐溫絕緣等級,用它制造的蜂窩結構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由于投資成本高、技術難度大,世界上僅美國、日本和前蘇聯有能力進行生產,工藝技術屬于絕密,產品被視為戰略物資而嚴加管制。盡管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芳綸研究,但由于受到種種制約,總是停留在研究、小試階段,在關鍵技術上始終沒有突破,國內的芳綸需求完全依賴進口,嚴重受制于人。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相關領域對芳綸1313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亟須打破國際壟斷,實現國產化。
獨辟蹊徑巧攻關
芳綸1313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以及民用領域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引起公司決策層的高度關注。從1995年開始,煙臺氨綸就有計劃地組織專門力量進行芳綸項目考察。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技術交流、考察與培訓,基本掌握了芳綸1313的生產原理和相關技術要點。
1999年,煙臺氨綸與國內有關科研院所的合作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經過一番努力,芳綸小試很快獲得成功,研究工作取得了第一手寶貴資料。
接下來的中試最為關鍵,首先要突破分子量控制這道技術難關。雖然小試已經過關,但原料的聚合反應尚不能進行量化控制,試驗結果無法再現,還遠遠達不到工程化要求--這恰恰是多年來困擾我國芳綸研究取得突破的技術瓶頸。
經過成百上千的反復試驗,研究人員終于意識到,傳統的聚合控制方法存在嚴重誤區,繼續走下去無疑是一條死胡同,必須尋求新的突破。功夫不負有心人,煙臺氨綸的年輕科技工作者終于另辟蹊徑,借鑒氨綸生產控制方面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一套全新的聚合控制設想。由于方法對路,聚合粘度終于實現有效控制--芳綸1313研究在最關鍵的聚合技術上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2000年9月,當時的國家計委批復了煙臺氨綸的《芳綸1313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不久,《芳綸1313纖維產業化技術開發》也被列入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
政策到位、資金到位、人才到位、技術到位,芳綸研發工作全線加速。2000年10月,投資400多萬元的中試線實現了連續穩定運轉,批量生產出潔白純正的芳綸1313纖維。
雙璧相映共生輝--煙臺氨綸將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高科技新產品仍注冊為"紐士達"(NEWSTAR),與其氨綸產品使用同一個商標。
工業化建設結碩果
來自國家權威部門的鑒定結果表明,紐士達芳綸1313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完全可與進口產品相媲美--這標志著煙臺氨綸已經掌握了自有知識產權的芳綸1313制造技術,而且與美國、日本的工藝技術相比,具有工藝路線簡單、可操作性好、投產成本低以及紡絲單機產量高的特點。
中試線成了試驗田。工程技術人員在中試線上邊生產邊調整邊開發,通過一系列條件試驗,逐步摸索出可為工業化提供依據的工藝技術參數范圍,為下一步工業化設計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果說中試成功是個了不起的突破,那么中試技術的工業化放大更是一次質的飛躍。
工業化設計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艱苦的再創造過程,需要融匯多學科知識,需要兼顧設備、原料、工藝以及整個生產環節的全過程,需要協調各個部門完成立體化作戰,而技術保密工作的嚴格要求又給設計工作帶來更大的難度……
研究和設計人員發揚勇于創新的精神,頂著巨大的風險、排除接踵而至的重重困難,使設計工作一步步向前邁進,終于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2003年3月18日,我國第一個芳綸產業化示范工程、山東省"十五"重點建設項目--"年產500噸芳綸1313項目"在煙臺氨綸高新技術工業園區開工建設。
經過一年多艱苦奮戰,投資1.5億元的芳綸首期工程勝利建成,2004年5月18日一次投料試車成功。
投產一周年來,芳綸1313實現了穩定生產,紐士達牌芳綸本白短纖、服裝用著色纖維、芳綸1313纖維紙等系列高新技術產品已經成功地走上市場,一舉打破了進口產品的壟斷局面,并且在外國專家"不可思議"的連連驚嘆中,芳綸產品已漂洋過海,挺進了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