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機器人縫衣服嗎?如此有意思的場景,不久將出現在江陰臨港開發區福斯特紡織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經過一年時間建設,福斯特二期項目已粗具規模,等待相關設備的入駐調試,項目負責人李波向無錫日報記者介紹,福斯特二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加入了“互聯網+服裝”和工業4.0創新思維,實現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高度融合后,將新增600萬套服裝產能,預計可新增年銷售35億-40億元,而生產線上所需的工人數量,將會比過去大幅下降。
在新上項目上推進“機器換人”,李波表示,這一做法是企業在研判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的壓力和挑戰后作出的審慎決定。“走智能化、高端化的轉型路徑,不僅可以有效破解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用工難’問題,還能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紡織服裝業是江陰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前不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江陰“全國超千億產值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稱號。“然而受出口形勢嚴峻、內需增長趨緩、紡織原料價格大幅波動、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江陰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難題同樣不小,轉型升級步伐容不得有絲毫停滯。”江陰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一眾江陰紡織服裝企業通過科技研發、品牌打造、商業模式革新、在外擴展國際市場等形式走出了多元化的轉型路徑,而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日臻完善,智能化轉型也成為不少企業的新策略。“江陰開發強度已然很高,而紡織服裝業又具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特點,對于類似的產業項目不能簡單地向外‘一轉了之’,因而智能化改造這一精明增長方式就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
在陽光集團,光紡織領域就有洗毛、制條、紡紗、織布、染整等幾十個車間,而每個車間內部又有多道工序,如何將這些工序有條不紊地銜接?近年來陽光集團依靠全面實施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打造沒有“孤島”的長流程信息化鏈對資源有效整合:資源計劃ERP系統可對產品設計、物料需求計劃、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多個環節進行事先計劃、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饋;制造執行MES系統可實現對布匹生產的實時跟蹤,提高原有匹、品、色管理準確性,杜絕數據采集錯誤,減少車間和倉庫操作人員;CAD系統可根據設計者的意圖在屏幕上直接打版,甚至可在屏幕上直接檢查樣板每條縫的縫合情況;CAM系統高性能的拉布機和自動化裁床不僅可以節約面料,還能提高裁割效率,提升產品品質。
記者了解到,像陽光、福斯特這樣在“技改”中走智能化路線的做法已漸漸在江陰紡織服裝企業中多了起來。“比如華西紡織廠投資7576萬元進行‘機器換人’,不僅是為了節約用工成本,更是滿足下游企業對紗線進行后期印染的超高要求。”江陰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為了提升企業的轉型積極性,目前該市也實施了裝備技改貼息政策,并融入了“以獎代補”的做法,在“機器換人”、“兩化融合”方面成效突出的企業,將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資金扶持,從而推動江陰的紡織服裝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插上智能化“翅膀”再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