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土門社區衛生站東側,俗稱“老官山”,2012至2013年,這里發掘出了西漢時期的920支醫學竹簡,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4臺蜀錦提花機的模型,是我國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也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織機模型。
近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官方網站公布,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專項“漢代提花技術復原研究與展示”正式立項,研究的對象就是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模型相關文物,它們將填補中國古代紡織科技史的空白,解答古代提花織機和提花織造技術的發明時間,發展脈絡等相關謎題。
織機模型“前所未見”
去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201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中,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打敗了上千個考古項目,斬獲了這一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成為2013年中國考古六大發現之一,與西安秦始皇陵園、江蘇揚州隋煬帝墓并駕齊驅。
老官山脫穎而出,主要有三寶:織機、醫簡、人體醫學模型。四部蜀錦提花機模型,“前所未見”的,是我國首次出土斜織機實物模型,填補了世界紡織史空白。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紡織服飾史專家王亞蓉說,“織機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上面的絲線,顏色鮮亮,非常精美!
破譯“提花”技術密碼
此次這四臺模型成為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的研究對象,研究的重點是為了破譯模型上的“提花”密碼。將對之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測繪,研究和探索中國古代提花織機類型與提花原理,復制織造工具,復原生產技術。
該項目的負責人,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研究員去年曾說,老官山出土的織機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織機模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機模型。對中國紡織史、科技史都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當時紡織手工業的最高水平,甚至對世界紡織史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研究生產技術的核心便是提花技術,探索其起源與演變過程,借此解決漢代提花織造技術的學術爭論。并在深入研究、科學論證、系統認識和理論歸納的基礎上,實施包括制作3D展示系統在內的相關展示技術,全方位詮釋出土織機模型的工作原理與織造技術。
原型織機高達3米
4部織機模型的墓室中,躺著一位50歲左右的女性,身份可能是一名織坊主。4部織機模型中,最大的高約50厘米,長約70厘米,寬約20厘米;另外3部織機差不多大。
另外,隨織機一同出土的還有木俑,這些木俑或立或坐,手臂的姿勢也各不相同,組成了紡織工的場景,其中還有一名“監工”。根據這些木俑的身高比例,成都考古工作隊工作人員曾做出推測:“如果按木俑與現代人的身高比例還原織機到原來的大小,應達到3米多高,4米多長,所有部件組合起來,或有一間數十平米房間大小。”王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