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常山恒新紡織有限公司前紡車間丙班粗紗一組組長師江濤結合生產實際不斷摸索經驗,在產量、質量、出勤方面總結了一套獨到的工作方法。
粗紗工序承上啟下,既要及時消化掉前紡車間的棉條,又要保證后紡車間細紗工序的供應。師江濤帶領班組按照“一提兩輪三個幫”的工作方法,使小組產量三班同比第一。“一提”指他每天提前到崗半小時,看供應、備紗車、查品種,從而胸有成竹安排組員工作,做到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合理調節小組生產;“兩輪”是他們組落紗工與擋車工輪流吃飯、輪流上崗,保證設備不停車、臺位有人盯;“三個幫”即落紗工幫擋車工處理停臺、擋車工幫落紗工落紗、落紗工幫細紗工頂紗。
粗紗一組落紗工一共3個人,為了保證粗紗機的正常運轉,師江濤每天主動幫助后紡車間頂紗換段,有時一口氣就頂8-10車粗紗。由于品種翻改比較頻繁,涉及后紡細紗臺位比較多,且地點分散,這就牽扯到送粗紗距離遠和落小紗多的問題。師江濤與組員商量,騰出一臺車專紡試驗品種和小紗,靈活應對,這樣既提高了效率也保證了產量。他們經過不懈努力,每個月的產量超出其他輪班同小組二十多萬公尺,在公司勞動競賽中,該班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
產量是基礎,質量是保證。師江濤不僅按“六定”、“六凈”標準做紗車、錠翼、筒底清潔,還督促并幫助擋車工檢查機前紗管顏色、機后棉條成分、繞扣是否標準等。如遇到新品種上車,他既提醒擋車工查看舊品種是否已經完全收底、疵品是否已經處理完,又要跟擋車工一起觀察新品種的生產情況,一旦遇到困難他都是第一時間處理,使產品質量得到了保證。
5名小組成員盡管工種不同但目標一致,大家團結協作保證質量。正如師江濤常說的:“一個人的成績不能代表整個小組的成績,但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就代表著整個小組的失誤。”
粗紗一組的團隊合作潛能在關鍵時刻被充分挖掘出來。今年3月,這個小組的9臺粗紗機紡著5個不同成分和支數的品種,其中有純棉、棉麻混紡和棉莫代爾混紡,而且交期緊、質量要求高。為此,師江濤進行了精心安排:首先,5名成員共同把關,接班共同檢查粗紗管及品種標簽是否符合調度令要求;其次,分工合作,每人負責一個品種,生產正常時各自為戰,避免飛花和下腳交叉污染而出現色差,出現異常情況集體商討解決問題;最后,落紗時器材專用,一個品種一輛粗紗車存放,貼好標簽、蓋好專用防護罩。
基層班組青工多,不能保證出勤往往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師江濤的解決辦法是:以身作則。他全年無欠勤、無早退現象,而且每天早來晚走,年休假都不休。他的言傳身教成為工友們最好的榜樣,班組出勤率得到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