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產品的生命,但橫檔卻是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之一,也是企業中最常見的投訴。橫檔的種類很多,如何有效控制橫檔,一直是紡紗織造過程中的重要問題。網友們對部分橫檔的控制進行了討論,讓我們去聽聽他們的觀點。
原料型橫檔
原料橫檔主要是棉纖維產品配棉等級差異過大或者回花使用不均衡造成的。這需要采取科學配棉,減小配棉質量波動;正確選擇原料,改進開清棉質量與管理。——匿名
配棉馬克隆值角度方面:一個批次配棉中棉包間的馬克隆值變異(CV%)<10%,各批次配棉的平均馬克隆值變化(天與天之間)不超過0.1。
熒光度方面:同一批次配棉中棉包之間UV值的變化在±5范圍內,不同批次配棉之間(天與天之間)平均UV值的變化在±1范圍內。毛羽指數差異過大也會造成織物橫檔,這種橫檔疵點往往會在染色后顯現出來。——馬軍
杜絕和根本解決橫檔問題恐怕一時無法做到,但對單紡廠來說除了抓好自身內部原料接批、不勻率、捻度、回潮等工藝的控制外,還應加強與自身上游原料供應商、下游用紗客戶的溝通與交流,盡可能使他們也能認同先做先用的道理。例如,當原料成分發生變化時(例如,每年新棉漿的投入使用),當下游客戶彈力絲批號不一致時,不應同時上機使用。當紡紗廠更換批號時,要通知下游客戶最好不要接批使用。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紗線在生產出來以后,送到客戶上機使用。紡紗廠三班連續生產作業,即使是同一個批號的紗線也難說沒有差異,所以紡紗廠注意先做先用,而織廠亂用的話,問題也會頻頻發生。
綜上所述,杜絕橫檔目前來說很難做到,但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加強上、下游客戶的溝通和交流可減少問題發生。——回暖
針織橫檔
針織橫檔問題,首先要弄清織物的組織結構及織造機型和交織原料(如是否有交織氨綸絲,包覆類彈力紗線等),全棉類及單一原料類無交織類的橫檔可以從混棉、條干等常規環節去分析;交織類因素比較多,除與全棉和單一原料同樣的成因外,還要分析在織造中氨綸絲輸入的張力是否一致,氨綸絲的批號是否一致;包覆類的因素中,包覆紗本身的包覆質量及織造中輸入張力的控制是橫檔產生的常見原因。——第一紡織
針織配棉比例的變更不宜超過總配棉量的15%,否則雖不出黃白紗也可能會出橫條;原棉配棉工藝中,特別需要注意配棉成分中的馬克隆值、成熟度、細度、熒光度。特別是在當更換配棉成分時對這些項目需要予以關注,由此需要預測你的產品在最終產品印染后,是否會出現你不愿意看到的疵點,這就是配棉工藝中的預測性。 ——火山
印染橫檔
色紡產品對橫檔產生的主要原因與注意事項有:
第一,色紡紗對于色纖維的混合均勻程度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有些橫檔對于某些顏色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橘紅色、咖啡色、淺藍色則相對敏感,稍有不慎,色檔就會產生。第三,要求染色原棉品級不宜過低,過低會由于原棉的成熟度、細度、有害疵點等原因造成染色不勻,一般情況下選擇1級~3級原棉,有害疵點小于500粒/克,馬克隆值大于B級為宜。第四,混棉的回潮率一般控制在6%~8%左右,回潮率過大,筒紗內因不透氣而容易滋生霉菌、真菌,進而影響染色。第五,采用不容易產生色檔的混棉工藝。——火山
各類織物的纖維組成不同,染色時采用的染料種類及工藝設備不同、加上染色加工中有不同的要求和特點,產生疵病的原因及表現就不一樣。色差在外觀表現上多種多樣,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染料在織物上先期分布不均勻:染料在固著之前,如果在織物各部位上分布不勻,固色后必然形成色差。
其次,染料在織物上固著程度不同,即便染料在織物上先期分布均勻,但在固色過程中,條件控制不當,如溫度、時間、染化料濃度等,使織物上某些部位的染料沒有得到充分固色,在后處理皂洗時即被去除,從而產生色差。例如,分散染料熱溶溫度兩邊或前后不一致、還原染料部分還原或氧化不充分、活性染料汽蒸條件不良等都會造成織物的前后或左右有色差。
再次,染料色光發生變異:這種差異不是由于織物上染料分布不均勻造成的,而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織物上的部分染料的色光發生變化,一般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一,染前因素。半制品的白度不勻或pH值有較大差異,在染色后往往造成色光差異。第二,染色因素。例如分散染料熱溶溫度過高,使某些染料的色光變得暗淡;還原染料的過度還原,也會使色光有差異。第三,染后因素。在后整理過程中.如樹脂整理、高溫拉幅以及織物上pH值的不同等,都會引起染料色光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第四,皂洗。如皂洗不充分,會使發色不充足,色光不準。——永遠的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