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紡紗過程中千米棉結是逐步上升,除了在清梳工序排除一部分外,在后部工序得到一些控制也是降低千米棉的重要措施,本文著重對并條工序的牽伸分配、壓力棒在牽伸區中的高低位置、車速及溫濕度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在滌棉普梳產品生產過程中,圍繞如何降低成紗的千米棉結,結合T/C65/35 13tex品種的生產,開展了工藝研究與探討。
1 原料情況
滌綸:產地天化、規格1.56×38mm原棉:技術品級2.57、成熟度1.69、技術長度29.52mm、細度5672、有害粒數1231、整齊度1174、短絨率10.35%、單纖強力4.0g
2 工藝流程
3 工藝研究
傳統的紡紗技術中,人們總結出來棉結雜質變化規律,從清棉開始棉結是逐步上升的.梳棉工序后棉結急劇下降,并聯、粗、細工序開始上升。因此,將梳棉工序做為控制棉結的關鍵,而對于并條工序的功能,人們的理解只局限在利用多根并合與牽伸達到均整、混合、拉細須條的作用,而對根據纖維的性質和形態,采用不同措施,極大限度地消除纖維的彎鉤,伸直纖維,減少浮游纖維,提高纖維變速點的穩定與集中認識不足,更未注意到在牽伸過程中因牽伸工藝選取不當等問題,而造成棉結增多的可能性。
3.1 問題的提出
我們在生產T/C13tex品種過程中注意到清梳工藝設計的合理性,梳棉棉網的結雜粒數控制的比較理想,純棉的結雜的粒數為15/15,純滌的棉結粒數為0~3,然而成紗的千米棉結可高達450粒,為烏斯特97公報的50%的水平,造成后部織造的匹布外觀結雜偏高。對此,我們先對并條工序的工藝、條子質量進行了剖析。滌預并結雜粒數沒有增多,說明工藝配置合理,隨著并合的增加,棉結雜質粒數成倍增長,抽驗各道并條棉結雜質粒數的結果見表1。
3.2混并的工藝試驗
3.2.1 牽伸分配的試驗見表2
在總牽伸倍數不變的情況下,混一加大了后區牽伸倍數,混二、混三分別減少了后區牽伸倍數,集中了前區牽伸倍數,棉條的結雜粒數下降了40%左右。
滌生條經過預并棉條內在結構得到改善,纖維平行度得到提高,經混一與純棉生條混合后,其中棉纖維是產生棉結的主體。在經過梳棉機后棉條中的纖維結構亂定向差,纖維在錫林表面被道夫剝離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彎鉤,經測試,生條中彎鉤的分部一般是后彎鉤約占50%以上,前彎鉤約20%,兩端及其它彎鉤約占30%,當進入頭道并條時條子換向成前彎鉤的纖維所占的比重大,根據條子這種纖維結構的機理分析,并條的牽伸比大前彎鉤纖維移距偏差就大,則前彎鉤將產生負效應,容易成棉結。因此,我們將混一的牽伸比由原2.83降低到2.53倍,有利于纖維的伸直平行,大大改善了條子的纖維結構,棉條的結雜粒數由13降到10粒,減少了23%。混二喂入條子中彎鉤纖維占比例大的是后彎鉤,根據方差加法定理分析,二并后區牽伸采用有效牽伸倍數,常常造成附加不勻,采用集中前區牽伸可以消除后區牽伸波,使后彎鉤纖維有效地拉伸,從而減少棉結的產生,為此,我們將前區牽伸由5.63加大到6.47倍,棉結由20粒降到11粒,下降了45%。同樣三并仍采用集中前區牽伸的工藝,以進一步提高纖維的平行伸直度。前區牽伸由6.53加大到7.04倍,棉條的棉結下降了17粒,效果更顯著。并條牽伸工序其中的一個目的是使纖維伸直平行消除末端彎鉤,不但可提高條干的水平,并可減少棉結的產生。
3.2.2 并條壓力棒調節環直徑與棉結
在A272F型并條機上采用的是壓力棒曲線牽伸,壓力棒在牽伸區起強控制纖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棉條干質量,壓力棒對纖維的控制強度取決于其調節環的直徑大小,直徑小控制力強。但滌綸纖維蓬松性較大,控制力強弱是否對棉結的產生有應響,為此我們對壓力棒調節環的直徑大小規格做了三種試驗,見表3。
上述試驗表明棉結粒數隨壓力棒調節環直徑的增大而降低,混一并條效果最好,即壓力棒控制作用過強,易產生棉結。由此使我們對滌棉產品的壓力棒調節環規格的選擇有了新認識,在考慮棉條條干水平的同時還要關注棉結粒數。實際選取的工藝見表4。
3.3.3并條車速與棉結的關系
由于滌綸纖維的靜磨擦系數與動磨擦系數均高于純棉纖維0.1左右,我們認為并條撤速高低對棉結粒數有一定的影響,以混一為例,我們做了三種車速的試驗。見表5。
由試驗結果看,隨著車速低棉結粒也隨之降低,這是因為車速低可使纖維與金屬間的動摩擦系數降低,減少纏花,減少羅拉與纖維間的相對滑動而形成棉結。在保證生產供應的前題下,各混并下調一檔速度。
并條采取了上述三項工藝措施之后,棉條的棉結雜質粒數下降了將近50%,成紗的千米棉結粒數下降了100粒。測試結果見表6。
4 細紗車間相對濕度與千米棉結的關系
結合兩個月的生產運行,運用數理統計一元回歸方程,找出成紗千米棉結細紗車間相對濕度的對應關系,
y=25.083+0.9695x
y-成紗千米棉結,x-相對濕度,相關系數r=0.822,確認相關生產滌棉品種,細紗車間相對濕度控制在55%左右時,千棉結可達到最佳水平,一般控制在49%~65%的范圍,超過此范圍棉結將會上升。
5 結束語
(1)品種成紗千米棉結控制的有效措施是,并條牽伸倍數、牽伸分配的合理是重要影響因素,并條工藝要采用順牽伸。
混一定向度工藝,后區高倍牽伸,前區低倍牽伸,混二、混三應采用集中前區牽伸,為粗紗結構的合理打下良好的基礎,以達到提高細紗條干的均勻度,降低棉結粒數的目的。
(2)車間的相對濕度掌握在50~58%為最佳,以降低棉結最有力。
(天津天鼎紡織集團公司 姜金栓 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