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棉與再生纖維素纖維混紡產(chǎn)品的定量方法和試驗條件都備受檢測人員的關注。目前檢測中主要使用的化學方法是GB/T 2910.6?2009《甲酸/ 氯化鋅法》中的甲酸/氯化鋅法,但檢測人員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的試驗結果會差異較大,因此對這種方法做了改進,即對深色的布料,先用堿性次氯酸鈉進行褪色處理,再按照甲酸/氯化鋅法的要求進行測試;而對于棉與Lyocell的混紡產(chǎn)品,適當?shù)匮娱L溶解時間,使結果準確可靠。此外,F(xiàn)Z/T 01101? 2009《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測定 物理法》中的物理法也是檢測中常用的方法。本試驗通過對甲酸 / 氯化鋅法和物理法進行研究分析,以比較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1 試驗
1.1 試驗樣品
淺色布料,深色布料,牛仔布,絲光棉布料。每個試樣為 1 g 。
1.2 試驗儀器與工具
纖維細度分析儀,哈氏切片,器載玻片,蓋玻片,剪刀,鑷子,絲絨布,烘箱,天平,振蕩水浴鍋等。 1.3 試劑的配置
a )甲酸/氯化鋅溶液 :20 g無水氯化鋅和68 g無水甲酸加水至100g;
b )稀氨溶液:取氨水20 mL(密度為0.880 g/mL)用水稀釋至1 L;
1.4 試驗方法與步驟
1.4.1 甲酸/氯化鋅法
GB/T 2910.6?2009中的甲酸/氯化鋅法有兩種試驗過程,一種是試樣在(40±2)℃下保溫2.5 h,第二種是在(70±2)℃下保溫(20±1)min。有研究表明,采用(70±2)℃保溫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可信度更好,故本試驗將樣品在(70±2)℃下保溫(20±1)min;然后用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堝過濾,將不溶纖維留在燒瓶中,用70℃的甲酸/氯化鋅試液10 mL洗滌,讓不溶纖維浸沒于稀氨溶液中10 min;真空抽吸排液,用冷水洗滌數(shù)次;最后,用水把不溶纖維全部移入玻璃砂芯坩堝中,真空抽吸排液,把玻璃砂芯坩堝及纖維烘干,冷卻,稱重并根據(jù)標準計算結果。
1.4.2物理法
若樣品為機織物,裁出5 cm×5 cm的試樣,拆出經(jīng)、緯紗,放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 h,每小時循環(huán)6~8次,待試樣中的石油醚揮發(fā)后,用冷水浸泡1 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 h并不時攪拌,水與試樣之比為100:1。處理后的試樣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分別稱重和試驗;若樣品為紗線,用上述方法預處理后直接烘干。烘干后的試樣用哈氏切片器切取約0.4 mm長的纖維片段全部放置在載玻片上,不得丟失,滴入適量液體石蠟或甘油,用鑷子攪拌,使之均勻分布在介質(zhì)內(nèi),然后蓋上蓋玻片,注意應先去除多余的介質(zhì)混合物,保證覆上蓋玻片后不會有介質(zhì)從中擠出,以免纖維流失。每個試樣所測的纖維根數(shù)不少于1500根。
將待測的試樣放在投影儀的載物臺上,蓋玻片面對顯微鏡,調(diào)整到纖維圖像清晰,載物臺從蓋玻片的一邊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以0.5 mm間隔移動,直到蓋玻片的另一邊,觀察進入屏幕的種類纖維,按GB/T 10685?2007測量種類纖維直徑,棉直徑至少測量300根,再生纖維素纖維直徑至少測量300根,并分別記錄各類纖維的根數(shù)。每個片子共數(shù)1500根以上纖維。其結果按照FZ/T 01101-2009《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測定 物理法》中的顯微鏡法計算。
2結果及分析
分別采甲酸/氯化鋅法和物理法對同一淺色樣品進行試驗,由于Lyocell纖維的生產(chǎn)工藝、結構與性能不同,按照標準要求的試驗條件對其進行定量分析時常會出現(xiàn)以下情況:一是Lyocell能夠完全溶解,剩余物數(shù)據(jù)穩(wěn)定;二是Lyocell溶解不充分,剩余纖維呈凍膠狀,過濾困難,檢驗結果有較大的偏差。有研究表明,棉與Lyocell的溶解時間為30min最為理想,故本試驗采用保溫(30±1)min。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甲酸/氯化鋅法和物理法的試驗結果
面料類型 |
設計值 |
試驗方法 |
棉的含量 |
D值 |
誤差 |
|
凈干 |
平均凈干 |
|||||
淺色布料 |
50棉/50Lyocell |
甲酸/氯化鋅法 (30±1)min |
①47.81 |
47.4 |
d棉="1.03 |
-2.6 |
②46.90 |
||||||
物理方法 |
①51.51 |
51.9 |
d棉="1.00 |
+1.9 |
||
②52.36 |
||||||
49.2棉/50.8Modal |
甲酸/氯化鋅法 (20±1)min |
①52.04 |
51.3 |
d棉="1.03 |
+2.1 |
|
②50.59 |
||||||
物理方法 |
①51.13 |
50.9 |
d棉="1.00 |
+1.7 |
||
②50.72 |
注:表1中①②表示同一試驗樣品的兩個平行試樣。誤差指檢驗結果與樣品實際纖維含量的百分比差值。以下表示方法一樣。
表1表明,兩種不同方法所得出的結果沒有顯著性的差異,而物理法所得到的結果更接近于設計值。因此,用物理法來檢測棉與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含量是可行的。以上只是用兩種方法對普通樣品的試驗,本文還設計將這兩種方法應用于顏色比較深的布料、含雜質(zhì)較多且顏色較深的牛仔布和絲光棉布料,對比其結果,見表2、表3。
表2 對深色試樣進行褪色前后的檢驗結果與物理法結果的比較
面料類型 |
設計值 |
試驗方法 |
棉的含量 |
D值 |
誤差 |
|
凈干 |
平均凈干 |
|||||
深色布料 |
60棉/40Modal |
甲酸/氯化鋅法 (20±1)min |
①53.71 |
53.6 |
d棉="1.03 |
-6.4 |
②53.54 |
||||||
先褪色 甲酸/氯化鋅法 (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