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其核心是借助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重整工業產業鏈。賽迪副總裁辛華在日前發布“智慧企業2020”時說:“智慧企業能實現企業內外部資源的動態配置,促進微觀商業模式創新和宏觀產業升級,是企業組織進化的最高形態。”但無論是智能制造還是智慧企業,企業在打通內部信息流上都面臨著許多挑戰。
許多行業信息化 仍處摸索期
在“兩化融合”背景下,中國企業對信息化的意識明顯提高。以央企為代表的企業已經在組織機構、規劃、投入預算、人員培訓等信息化方面做了充分準備,并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水平有所提高,信息化應用環境得到改善。2014年,中央企業信息化投資為565.88億元,年增長率為8.26%。其中硬件投入210.73億元,占總投資的37.24%;軟件投入165.07億元,占總投資的29.17%;IT服務190.08億元,占總投資的33.59%。
2014年,央企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有了長足進步。在單項技術應用系統的投入中,ERP系統以47.9億元居首,占投資總額的29%。其次為BI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協同辦公系統與PLM系統的投入相對較低。
辛華說,不同行業的企業信息化進程和信息化程度也有明顯差別。如金融、電信、航空、教育、交通等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全面滲透到每個核心業務流程,成為不可缺少的戰略要素。而許多行業在推進信息化進程時仍處于摸索階段,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論指導。同時,成長型企業和傳統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凸顯出明顯的差異。新成長起來的企業由于有信息化的時代背景、技術裝備智能化水平高及現代管理意識強,信息化的建設起點高,其信息化建設有明顯優勢和效果;而傳統企業由于管理和信息技術基礎相對薄弱,以及產品板塊的復合性,重大信息工程建設相對滯后。
信息編碼不統一 資源分散
對于大的企業集團來說,信息流在內部的打通也并不容易實現。“集團企業目前面臨信息資源分散、各企業信息編碼不統一、信息整合難度大的問題。未來作為公司層面的管理要求,需要統一全集團上下的公共基礎數據代碼,這些編碼貫穿于企業的計劃、經營、業務管理、財務、質量、統計等各個環節,并且其種類繁多分類復雜。”辛華說。
集團企業需要通過主數據管理系統的建設。在信息化規劃下指導企業信息化建設,信息系統建設覆蓋企業各職能管理和業務操作領域,需要主數據系統打通各系統壁壘,實現數據連續和協同,確保重要數據在跨部門、跨區域、跨業務系統中的一致性和共享應用,建立完善的編碼體系和保障機制,實現集團編碼落地和信息資源整合。
目前在央企中,石油系統和國家電網都有編碼系統和主數據管理系統,但在大部分企業中,統一的編碼體系和主數據管理系統的建立并不理想,目前只有流程性企業如石化行業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其中的代表是中國石化下屬的石化盈科。辛華認為,MDM(主數據管理平臺)的建設難度大于ERP系統,石化盈科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案例,但就物資編碼一項,累計投入就有幾千萬元。
“建立了統一編碼體系和主數據管理系統后,就能夠真正盤活信息資源,實現全面分析企業信息資源,為業務系統整合與信息集成應用提供支撐。”辛華說。
智慧企業信息鏈融合 產生創新
在企業信息化所涉及的信息鏈中,主要可以分為資金鏈、供應鏈、生產鏈和管控鏈。這四個鏈條,每一個鏈條都可以深耕,同時也需要實現融合。
智慧金融信息平臺是以企業的財務系統為中心,通過與集團及下屬單位財務信息相互共享,實現會計核算、合并報表、財務分析、決策支持、全面預算、成本管理、資金集中的信息化管理,優化流程,提高財務管控能力。長虹就有這樣的財務鏈。智慧供應鏈能夠發揮供應鏈協同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縱向集聚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及客戶,橫向關聯第一方至第四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實現立體的、高效低成本的生產服務資源整合。通過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實現電商、物流及市場的一體化聯動運營,實現從單純生產制造型企業向現代服務型企業的轉變。
智慧營運平臺能夠整合生產信息與管理信息,各單位協同共享,消除信息孤島,提升計劃排產的合理性,優化生產高度與資源利用,為決策分析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數據基礎。“這些智慧平臺的有機融合,能夠創新商業模式,提升競爭力。”辛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