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面料展會,各個廠家及參展商紛紛展出了新開發的功能纖維面料。例如上海正天的牛奶纖維面料,浙江天圣的金屬纖維面料,海天的竹纖維面料等。這些展位雖然分散在展廳的不同地方,但是都吸引了一大批參觀者。
一位參觀者說,最初吸引他的是功能面料所具備的功能性。譬如遠紅外作用,抗菌防輻射作用等。而在聽了展商的相關介紹后,他發現,在解釋面料功能產生的機理時,里面的故事反而更加吸引人。
“比如說,那邊臺灣展位的竹碳纖維面料就很值得注意。”這位參觀者向記者推薦。
記者循著方向走過去,立即便聽到展位的一名工作人員稱“用‘黑鉆石’做的面料”。而這種新奇的稱呼也吸引了其他參觀者的目光。
“聽起來確實挺誘人的。”一位參觀者表示。
事實上,“黑鉆石”的稱謂并不會讓人感到陌生。在日本及東南亞,“黑鉆石”的稱呼很普遍。
“黑鉆石其實就是指竹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名叫溫素珍的工作人員開誠布公。
溫素珍是臺灣區人造纖維制造工業同業公會的工作人員。作為被派駐此次展會的專員,她要完成向參展商推廣“竹碳纖維面料”的任務。
作為竹纖維面料的一個分支,竹碳纖維面料已經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開始應用。但在國內,人們對竹碳纖維面料的認識至少不會像對大豆纖維那樣一目了然。內地很多企業集中精力于竹原纖維和竹漿纖維的開發,讓人們很容易將竹碳纖維與之混淆。
于是,溫素珍反復向參觀者解釋:“竹碳纖維面料就是運用納米技術,將竹碳纖維微粉化,然后混入聚酯纖維,成為竹碳聚酯粒,再以生化科技抽成絲做成紗線,并最終形成面料。”而對應的,竹原纖維面料是指把竹子像麻一樣直接抽絲紡成紗線,然后制成面料;竹漿纖維面料則是把竹子做成漿再抽絲,再做成面料。她認為竹碳纖維面料的這個定義已經完善到可以和其他二種纖維相區別了,因為它“至少包含了三大研發竹碳纖維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難題”。
竹炭原料品質及來源、竹炭與聚酯纖維相容性、竹炭高分子高速纖維化制程,竹碳變成竹碳纖維的三大高門檻技術難題,將由此形成的竹碳纖維面料與另兩類竹纖維面料從本質上區別開來。
溫素珍表示,由于竹碳纖維面料主要就是依靠竹碳本身具有的特性來發揮其功能性的,所以竹碳的原料品質要求是很嚴格的。“所有竹子經過800度高溫煙熏干燥碳化的流程后,都可以形成竹碳,并且都具有較強的吸附分解能力、吸濕干燥、消臭抗菌及負離子穿透作用等性能。”她說,“但是不同的竹原料燒成的竹碳表面積確實不一樣的。好一點的可能達到700平方米/克,一般的則可能只有300平方米/克。”
不同的表面積意味著什么?“竹碳組織中孔隙更多,礦物質含量更豐富,吸附能力就更強。”溫素珍表示,這就是為何臺灣會選擇孟宗竹、桂竹等少數幾種竹子作為竹碳來源的原因。
經過選擇的竹碳成為面料發揮其功能性的保障。“竹碳的吸附作用,使面料能吸濕干燥;孔隙吸附的微生物能分解有害物質;熱解的竹碳可以釋放遠紅外線,產生保健作用。”她說。
溫素珍在解釋的同時,參觀者也越來越多。而此后在天圣的金屬纖維面料展位上,在海天的竹纖維面料展位上,這樣的情況也都出現過。在功能纖維面料的功能性獲得關注的同時,“為何具有功能性”所引伸出的故事,也成為了展會上的關注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