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全球超細纖維專家”和“印染產能亞洲第一”的盛虹集團創立于1992年,位于綢都吳江盛澤。經過18年的風雨,如今,盛虹已成長為總資產近10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現代化集團企業。目前,集團主營化纖和印染,成為了業內的領軍企業。2009年,盛虹集團首度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名單。
“我們能生產出世界領先的產品,關鍵是公司一直重視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說出了一組令人驚嘆的數字:去年,擁有300多位科研人員的盛虹集團自主研發新技術,一年即申請了366項專利,平均每天一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08項。而這些新技術也給盛虹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就在全球金融危機極為嚴重的2008年,盛虹集團的銷售額歷史上首度突破了100億元,達到了106億元,創造了紡織業逆勢發力的“業界奇跡”。
印染產能亞洲第一
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主辦的“2008至2009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榜單中,中國印染、化纖行業競爭力10強名單同時出爐。盛虹集團再次以驕人業績脫穎而出,躋身全行業企業綜合競爭力500強及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00強,印染和化纖雙雙進入行業10強,并且印染首次獲得10強之首,產能居亞洲第一,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
盛虹印染由多個印染分廠組成,為了更好地調整產品結構,同時發揮集團經營優勢,盛虹印染制定了“一廠一品”的發展戰略。各分廠各有自己的特色產品。盛虹印染不僅規模較大,產品品質優異,而且交貨及時,每個分廠發揮各自的優勢將自己的特色產品做精做深做細,滿足了客戶對產品的特殊要求,為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礎。通過這一模式的運行,盛虹印染逐步形成了專業化、規;、標準化的生產格局。產品質量比同行業有了明顯提升。
印染行業是污染大戶。為了最大限度的實現節能減排,提高企業效率,盛虹在2006年進行了節能審計,2007年至2008年,公司根據節能規劃確定了每年的節能工作部署以及節能目標,按照節能分解目標逐步推進和完成各項工作。在減排方面,盛虹淘汰了落后的高耗能、高耗水、低效率設備,同時加大節水減排工程投入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印染廢水產生量。為了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公司決定將印染廢水進行處理,并部分進行深度處理達到回用的目的。在節能方面,盛虹組建了能源管理辦公室,以集團分管能源工作的副總裁為組長,由廠長牽頭,設立車間、班組能源管理崗位,建立三級能源管理網絡,明確各部門職責和人員的分工,全面落實企業能源管理工作。
建立了完善的用能管理制度,包括:能源采購、倉儲管理、用能管理、計量統計管理、消耗定額管理等獎懲考核制度。2008年,盛虹投資500余萬元用于節能技術改造,將分布在各印染分廠內的17臺導熱油鍋爐加裝煙氣余熱回收裝置,通過蒸汽接入蒸汽供應系統供印染生產加工使用,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據統計,每臺回收裝置每天可以回收20多噸蒸汽,僅此一項每年可以節約標煤1.15萬噸。2009年,盛虹計劃投資5000余萬元用于節能技術改造,經過改造后,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大量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各個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的前期工作已經開展。
“超細纖維專家”
“棉類面料吸濕性好,卻不能快干;普通的滌綸面料快干性好,吸濕性能卻不行,穿著悶熱不透氣??一般的天然纖維或者合成纖維都很難兼具吸濕和快干這兩種性能。但我們研發的‘超細纖維’織成的面料手感比絲緞柔嫩數倍,且有防水透氣和自潔功能。”盛虹集團副總經理孟鋒華介紹說,由于占領了超細纖維生產領域的制高點,公司對產品價格有著絕對的話語權,每噸價格最高時賣到11萬元,而普通化纖絲價格僅為1至2萬元。超細纖維產品多用于高檔服裝,在國際市場熱得燙手。盛虹之所以能一枝獨秀,在于其掌握著其他企業難以企及的技術??超細、超絨方向的滌綸纖維,“這種超細絲一萬米長度的絲的重量是20克,一根單絲的截面是3.5微米,就算是常規絲,截面也在10微米左右,這種技術國際上暫時還沒有,只有我們公司能夠生產這么細的單絲。”
2007年,盛虹超細纖維產量超過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總產量,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超細纖維王國”;2008年,盛虹化纖通過對超細纖維的研發,占領了極細纖維生產領域的制高點,規;a的49條超細纖維生產線為世界最大規模,全年超細纖維銷售額上升40%,集團旗下的中鱸科技引入世界上第一條PTT記憶纖維生產線,推進了PTT纖維應用市場的擴大,成為了國際同行業的領頭羊。“盛虹的每一臺紡織機械上,都應用了盛虹的發明專利。現在單憑盛虹目前的技術,競爭優勢至少可以保持三年。”繆漢根說。
除了“超細纖維”在世界領先,世界上第一條專業“記憶纖維”生產線也已在盛虹實現規;a,至今已生產8000噸,產量居世界第一。所謂“記憶纖維”,即這種纖維能模仿人的記憶,用其織出的衣服洗后八九分鐘就干,且不管你如何揉搓,只要用手抹抹,就仿佛有記憶般地恢復成原來的模樣。“最常規的記憶纖維每噸3.2萬元,是常規超細纖維的2倍多。”孟鋒華說。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認為,盛虹化纖的發展具有產業鏈的優勢,先進的設備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超細纖維的大批量生產,將使中國出口的高檔服裝產品的比例大大提高,對我國紡織行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將起到重要作用。
建大型現代紡織研發基地
2009年9月,盛虹的現代紡織研發基地開始動工建設,預計將于2010年年底前全部建成。這一研發基地總投資逾3億元,建筑面積11.6萬平方米,將集納3家技術公共服務平臺、10個科研中心和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如紡織纖維檢測中心、時尚面料展示和發布中心……“它的建成將使盛虹成為一個全國乃至世界上具有鮮明特點與時代特色的新型紡織“硅谷”。”盛虹副總裁唐金奎表示,航母再大,沒有動力不行,所有科研機構的設施都采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14家科研機構就好比是航母14架最強勁的引擎。引擎的強勁之處,不僅僅是硬件的設施,更在于先進的科技和優秀的人才。這些機構進駐基地后,盛虹資源將得到全面的整合和提升。
“危機面前,盛虹更加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以科技創新為紐帶,拉動產業轉型升級,成了我們時刻緊握在手的一大‘法寶’”,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表示,“投資興建現代紡織研發基地,是盛虹人由來已久的科技之夢。我們要把研發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超級航母,讓這艘航母引領整個紡織業沖出亞洲,走向國際最前沿。
“圍繞功能性纖維和功能型面料后整理的研究及性能測試,基地將為整條紡織產業鏈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研發服務,”盛虹總工程師梅鋒介紹,“從聚酯切片到紡絲、織造、染整、織物深加工、服飾成型,研發基地將在整個紡織產業鏈及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區域運營和研發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將最成熟、最富科技含量的產品推向市場。航母將時刻緊盯‘一站式服務’這一航標,充分發揮吳江現有的紡織產業鏈優勢,加強自主創新,逐步建立由科技創新為先導的企業模式,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作為國內最具規模的一家民營紡織研發基地,盛虹不會只將其用在企業自身。“研發基地不但服務于自己,更多地要面向公共市場,走向世界,我們隨時歡迎任何一家紡織企業登上這艘航母,來領略紡織科技的風采,享受科技創新的成果。”梅鋒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家紡織企業,其可以從紡織情報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的市場流行趨勢以及生產、銷售行情,從而要求面料設計中心設計出符合趨勢的面料產品。同時,我們的紡織材料研究中心、印染加工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將共同協調配合,為這種產品提供相應的生產條件。產品‘出爐’后,檢測中心為其全面‘體檢’,最后在時尚面料展示和發布中心將其隆重推向市場。”
危機下逆勢發力的“另類”
在危機彌漫之時,盛虹卻大幅增加了投資?姖h根的信心何來?“每一次危機,都是要素資源重新配置的新機遇,也正是企業低成本擴張的最佳時機,一旦市場復蘇,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所以必須早作準備”。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表示,只要企業做好市場調研和風險評估,在當前的背景下,不失時機地展開一些有針對性的投資,就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原材料、技術、品牌和人才等最缺乏的資源,就能以更快的速度縮小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
繆漢根的信心并非憑空而來。就在2008年,盛虹集團的銷售額歷史上首度突破了100億元,達到了106億元,成為了吳江三家銷售百億元以上的企業之一,一舉創造了紡織業逆勢發力的“業界奇跡”。“在兩三年前,我們就意識到困難和危機的來臨,所以提前早作準備,做好自主創新。具體地說,企業依靠自主創新實施了多元化的經營,依靠自主創新開創了可持續性經濟發展模式,增強危機的抵抗能力”。
對于今后的形勢,繆漢根同樣樂觀地表示,因為擁有先進技術和裝備,加上國家出臺的紡織業振興規劃,金融危機下,盛虹集團的機會反而更多一些。“2009年我們不但沒有裁員,春節過后,公司反而新招了1000余人,來滿足產能擴大后的需求,預計全年至少要增加員工2000人。”
(中國纖檢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