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成功開發出航天員艙外服面料。據介紹,該面料采用高級混合纖維制造而成,經權威機構檢測,該面料具有高強度、耐高溫、抗撞擊、防輻射等特性,可滿足宇航員出艙要求。
相當于一個小型飛行器
“‘神七’的航天服與現在大家看到的航天服將有很大的區別。”著名航天領域專家龐之浩介紹說。“航天員艙外服面料為今后國產艙外航天服的研制打下了基礎。”
據專家介紹,航天員所穿的航天服按照功能可分為艙內用航天服和艙外用航天服。艙內航天服也稱應急航天服,當載人航天器座艙發生泄漏,壓力突然降低時,航天員及時穿上它,接通艙內與之配套的供氧、供氣系統,服裝內就會立即充壓供氣,并能提供一定的溫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航天員一般在航天器上升、變軌、降落等易發生事故的階段穿上艙內航天服,而在正常飛行中則不需要穿著。
“楊利偉、費俊龍和聶海勝所穿的就是艙內用航天服。”龐之浩說,“而由于神舟七號要實現太空行走,執行艙外任務的航天員所穿的艙內用航天服將接受更大的考驗,所以在研制上需要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
據專家介紹,艙外航天服是保證航天員安全、有效完成出艙活動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功能是保護航天員不受宇宙空間惡劣環境的影響,并為航天員個體提供賴以生存的微環境! 龐之浩還透露,“我國的艙外航天服將采取有保險繩的設計方式。這樣可以既滿足與飛船和地面保持通訊聯系,也可以為艙外活動的航天員提供氧氣、食物,同時排泄掉廢物。”
不但隔熱要好,還要能散熱
專家認為,艙外宇航服外層防護材料是其成型的關鍵所在,它應具備艙內服所不具備的防輻射、防紫外線、抗驟冷、驟熱等功能。因為出艙的航天員可能會遇到向著太陽的一面是200多攝氏度高溫、背著太陽的一面是零下攝氏度的低溫。這種驟冷、驟熱的變化必須要使用特殊的材料及防護層。
本次,我國自主設計的艙外航天服能使宇航員免受太空微流星體撞傷,并能過濾一定程度的輻射。
為了應付極端變化的溫度,大多數航天服都會用許多層纖維去隔熱,并再用能夠反射光的布料覆蓋著最外層。在呼吸作用中,每個人都會產生熱,因此每當宇航員在進行工作時都會產生大量的熱。如果這些熱不除去,皮膚便會產生大量汗水并覆蓋著頭盔,宇航員會因此嚴重地脫水。
航天服里有風扇或水冷式的布料去除過量的熱。還有一件由一系列的尼龍及彈性人造纖維并由膠管交織成的“長內衣”。由航天服背部或經由管道從太空穿梭機中送出的冷水會流過這些膠管除去宇航員制造的過量的熱!
通訊傳遞系統不可少
航天服上有個纖維罩,包含了免提裝置的通訊用的麥克風及喇叭,配合宇航服中的傳輸器及接收器,可以使宇航員與地面控制中心及其他的宇航員通話。
它還能產生助力,使宇航員在太空穿梭機外能自由行走。在這一方面,美國的宇航服做得最好。他們的艙外宇航服有以氣體推動的操縱桿裝置,每當宇航員要向某方向移動時,相應位置便會噴出氣體,使宇航員移動。這裝置提供的最高速度為每秒三米!
輸送養料排泄廢物
每次太空漫步都會維持很長時間,而身體會不斷制造尿液,如果走進太空穿梭機中的洗手間,會把太多時間浪費在平衡太空穿梭機與航天服的壓力程序中。因此航天員都會穿上一塊吸收尿液及排泄物的布。當工作完成后,這塊布便會被棄掉。
航天員需要的食水被放在一個膠袋中。膠袋可容納1.9公升的食水,由航天員嘴邊的一條小管及飲管連接。膠袋有一個可放置殼類食物棒的長孔供正在進行太空漫步的宇航員進食。
每個人都會呼出二氧化碳,航天員也不例外。在航天服這個密封的空間中,如不除去二氧化碳,那它的濃度會上升至危險程度,令宇航員死亡?諝馐紫葧M入一個裝有木炭的盒子除去臭氣,接著便會進入過濾二氧化碳的部分,隨后,經過一個風扇,在純化器被除去水蒸氣后再回到水冷系統。空氣的氣溫維持在12.8攝氏度,航天服上的轉換裝置可提供長達7小時的氧氣供應及二氧化碳的去除。(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