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下午,2016武漢紡織大學時裝周暨畢業作品展在南湖校區表演廳開幕。本屆時裝周以“靈動”為主題,從4月5號開始持續到4月15號,共九天十八場大秀。此次時裝周上,武漢紡織大學服裝設計等7個專業方向的540多名畢業生,將以專場發布的方式展示他們畢業設計作品。9天時間里18場養眼的t臺秀之后,將評選出100套優秀作品參與北京大學生時裝周的角逐。
與往屆相比,本屆武漢紡織大學時裝周發布場次為歷年之最,有超過1800套設計作品亮相。設計靈感來源于服裝設計、貿易、制版、針織、形象設計、服裝表演、廣告表演等7個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如此完整的人才培養方向,讓時裝周呈現的關注點各有千秋。
本屆時裝周運作更加開放,廣泛邀請市民前來觀看參與。在昨天的開幕式上,武漢本土的凱晨國際貿易公司就和紡大簽訂了定向培養、獎學金、實習等合作計劃。另外有10多家省內外知名企業也受邀來到現場,一邊觀賞時裝表演一邊選拔人才,相當于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畢業生供需見面會。
新聞觀察:“漢派服裝”該何去何從
在武漢,14所高校設置了服裝設計、服裝藝術、服裝表演等多個涉及服裝的相關專業;每年,培養服裝及相關專業本?粕8000多名……武漢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服裝設計人才培訓基地,然而,與“人才搖籃”極不相符的現實是,“漢派服裝”日漸衰敗的標簽;厥走^去,漢派服裝丟失了什么?展望未來,武漢服裝業又該向何處去?
早在2個月前,武漢紡織大學服裝設計專業大四學生彭萍萍就簽訂了就業意向,她打算到杭州吸納維斯的高端品牌TY里面工作,在法國團隊。
和往年一樣,大部分畢業生仍然向往“東南飛”。據統計,每年,約有近8成服裝設計人才走出武漢,前往沿海城市發展;回歸本土的設計師基本只在院校任教,少數留在武漢發展的,即便有自我品牌,也都并非與本地企業合作。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院長熊兆飛分析,長期以來,武漢服裝產業以生產代工為主,品牌建設意識不強,人才重視程度不夠,仍舊是傳統的生產基地,“武漢的傳統和歷史主要在批發這一塊,在原創、設計師力量上忽視了重要性,對設計師的人才這塊沒有給更多更好更寬的培育平臺”。
由于缺乏創意設計環境,服裝產業難以及時把握時尚潮流,成為漢派服裝設計不夠時尚的癥結所在。
在武漢1600多家服裝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僅50家,而杭州、青島的規模以上企業數分別是1300、750。和全國同類城市企業相比,武漢的服裝企業產業規模小,實力不強。更重要的是,缺乏產業供應鏈的支持。凱晨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奕序介紹,在武漢,80%以上的高端面料、輔料及飾品都需要靠外購。為此,外向貿易的他們不得已開始探索面料的自我研發和設計,“武漢在薄料這一塊始終是軟肋。武漢從面料開發、服裝生產都需要在技術、工藝上有提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