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韓國大邱國際紡織博覽會(PID)于3月9日落下帷幕,為期3天的展會上,一場融匯現代纖維科技與傳統天然染色工藝的紡織盛會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本次展會上,韓國傳統天然染色工藝以其天然、樸質的色暈與肌理為時尚面料渲染了別致美感,以水果為染料的面料工藝讓觀眾領略了天然染織的細膩色彩與環保概念,尖端功能性纖維科技的發布也成為備受矚目的一大亮點,從智能纖維到天然素材,從特殊功能紗線到產業用尖端面料科技,大邱重塑紡織科技使命,以天然染色工藝演繹面料時尚,為世界紡織行業綻放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雙重魅力。
博 規模創歷屆之最
大邱國際紡織博覽會主辦方大邱慶北纖維產業協會會長李東壽介紹,本屆博覽共有10個國家的322家參展商參加,兩萬多來自20多個國家的海外客戶和韓國參觀者齊聚展會,規模創下了歷屆韓國大邱國際紡織博覽會之最。在多個紡織強國的積極參與與新型貿易協定的助推下,本次大邱紡織博覽會取得了卓越的商貿成效。
據悉,隨著韓美、韓EU、FTA等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韓國企業正借助有利的關稅優勢(13%)提升輸出量。本次博覽會辦事處預計收入出口商談費約為15000萬美元,合約費約為6500萬美元,由此可見大邱國際紡織博覽會對國際紡織行業的商貿影響力正與日俱增。在韓國內銷市場上,大邱作為集專業性、國際化、品牌化一體的展貿平臺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 尖端功能性纖維集結發布
1998年,大邱在面臨產業轉型時曾提出著名的“米蘭計劃”,其核心為全力加強技術研發,占領紡織和服裝產業的尖端技術高地。14年后,大邱讓世界見證了一座新型纖維發源地的再度崛起。
在展會現場,260家參展企業相繼發布與推廣新型產業用纖維素材、功能性面料與S/S seasons面料流行趨勢。其中,由B.S.G,Bo Kwang等10家企業參加的特殊服裝用的Meditex展館最為引人矚目,如生產對人體無害的天然素材的企業Nbio、推廣發熱智能纖維素材的Kolon Glotech公司、生產尖端符合產業用面料的Wooyang公司等,聯合揭示了2012面料纖維的趨勢與動向。
作為專業開發醫療功能性面料的品牌參展商,Meditex公司的面料具有抗菌、除臭、防紫外線等多樣功能性,在醫療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獨領風騷,其負責人Sung-youn Oh介紹:“Medtex目前已整合功能性面料的上下游產業鏈并形成強大的配套優勢,與市場上采購原料再加工的面料企業有所區別,我們從原料紗線的選材、生產到成衣制作都以嚴謹的科技水準與醫用功能性作為考核定位。目前,Medtex公司的商貿情況十分理想。”從纖維研發到成衣設計一體化,不僅可以有效控制成本,而且使醫療產業用紡織品的面料品質與制作過程更具科技感與工藝價值。產業用紡織品正成為科技型、創新型纖維的一大發展方向,并不斷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細分化研究與專項開發的探索。
彩 手工印染凸顯天賦色彩
韓國天然印染工藝歷史悠久,染料萃取于自然風物,每一道工序均以手工進行染纈繪色,不求速度,但求精致與質感,設計師們不以一般消費品為設計基準,而以培育藝術品的態度專注于面料染色工藝,使面料呈現出柔和而百變的色暈,細膩而醇厚的肌理質感。當記者走進天然印染展區時,以深綠、藏藍、土黃為基本色調的布藝面料被制成手袋、鞋子、窗簾、燈罩、圍巾、地毯等作品,從近處看,其暈染與花型皆栩栩如生,色彩豐滿而立體,似乎光影與霓彩從中流淌而過,細膩而溫潤。
韓國著名的天然印染Sisilom公司透露,其天然染料正是取自于色香味俱全的水果之中,化味覺為視覺與觸感,使消費者能夠充分感悟面料的天然美感。Sisilom公司負責人Lee Kyeong hee表示,“我們以水果作天然染料,100%采用水果元素,由于水果的種類齊全且色彩絢爛鮮活,因此染織而成的顏色也相當多彩與立體,十分符合我們面料色彩開發的需要。”
據介紹,在柿子還未成熟時,設計師便已開始進行手工印染,通過水分與水果汁的調配研制染料,將坯布與輔料泡在柿子水上,透過曬陽光的工藝流程,晴朗時節一件衣服的染色過程也需15~20天的“漫長”曬制。為充分展現色彩的多樣性,Lee Kyeong hee 說:“除柿子外,我們還運用桃、草葉等進行染料調配,以豐富色彩的飽滿度來呈現印染效果。”
據悉,Sisilom品牌實行從印染工藝、服裝設計到成衣制作的一體化操作,其品牌產品包括棉布、絲綢等多種品類,由于天然印染原料成本較為昂貴,其成衣價格約為30萬~1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663~5545元),Sisilom參展大邱紡織博覽會,以其栩栩如生、品質上乘的天然印染工藝贏得了行業的肯定。對此,從事天然染色工藝45年的Lee Kyeong hee 表示:“天然染色應該繼續向外推廣,手工印染雖無法在速度與新品數量上與現代化機器生產相比,但其個性化的風格取向卻十分符合現代人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在紡織行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其實用性、藝術性與環保性將綻放無可替代的生命潛力。”(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