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2日,第十六屆中國紡織成衣展在日本大阪英泰斯(INTEX)展館舉行。這屆本應在4月舉辦的展會因地震原因推遲4個多月舉行,讓日本客商充滿了太多期待。開幕當天上午,展會現場就出現了以往展會開幕當天難得的客商云集的場面。觀眾踴躍觀展情況超出了展會主辦方和參展企業的預期。
本屆展會展出面積達6700平方米,有來自中國的359家企業和1家韓國企業參展,展會規模創歷史新高。本屆展會參展企業來自中國16個省市的65個城市,地域范圍更廣泛,其中有不少企業來自中國中部加工成本相對低一些的省份,為日本客商尋找加工成本更低的供應商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對日出口訂單也呈現出從中國東部沿海省份向中國內陸轉移的趨勢。來自江西的1家企業向記者表示,展會幾天客商一直很多,客商在展會停留的時間很長,交流得很細,不少客商對江西的加工成本優勢表示出濃厚的興趣。由于有加工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這家企業今年對日出口訂單增長很多,這次參展主要是接明年的訂單。
展會的另一突出特點是展品更全,凸顯中國產業鏈完善的優勢。記者在展會上看到,本屆參展企業的產品類別包括服裝、面料、家紡、服飾等,展品門類齊全,而且參展企業達到一定規模,能夠為日本客商提供比以往更加豐富多彩、質地優良的產品,滿足客商充分選擇的需要。
記者在展會上采訪了一些客商,這些客商對中日兩國紡織業界合作前景充滿了信心。盡管由于中國加工成本的上升,日本客商有一些低價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等中國周邊加工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但日本客商也表示,不管是日本業界推行的“中國加1”戰略,還是訂單轉移趨勢的出現都改變不了日本紡織服裝市場對中國的低賴地位。日本對中國供應的依賴短期不會改變。有些日本客商也向記者透露,現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由于歐美日都把不少訂單轉移到這些地區,致使加工緊張情況出現,加工成本近期也出現比較大的上升。同時,中日之間有無可比擬的地緣優勢,一些交期短的訂單無法轉到東南亞去。另外,中國的加工能力也是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一些加工稍微復雜些的訂單也無法從中國轉出去。
展會主辦方負責人中國中紡集團副總裁李蘭在展會期間透露,自金融危機以來,中日兩國紡織服裝貿易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2011年上半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對日出口同比增長23.2%,中國從日本進口同比增長16.7%。今年上半年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對日出口大幅增長,有出口單價上升的因素,也有日元升值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市場需求決定的。中國產品符合日本需求,這是中國產品始終在日本市場保持強有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此次展會同時也透露出一個新的動向,日本客商在采購中國產品滿足日本國內需要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展會尋找到中國的合作伙伴,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把日本的品牌和產品銷往日益蓬勃的中國市場。李蘭對此新動向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她表示,中國紡織服裝市場是高度開放的市場。近年歐美品牌包括一些日本品牌在中國市場獲得了成功,這是消費者、市場選擇的結果。她同時提醒想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應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特點來設計產品和運作品牌,并根據中國零售市場的復雜情況,找到中國當地有經驗的合作者,共同開拓中國市場,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
本屆展會參展的359家中國企業中,擁有自主品牌80個,有37家企業在國內擁有銷售店鋪,有的店鋪多達十幾家、數百家,這些企業是想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理想的合作伙伴。這一信息也得到日本企業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紡織服裝展雙向貿易平臺的作用正日益顯現。(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