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為的公司不大,賣的產品很單一,就是用一種超細纖維面料做的拖把、毛巾等產品。說是吸水效果比普通布料強好幾倍,且耐用,很像是在賣概念產品。
不過跟她的產品比起來,她的致富點子更讓人感興趣。她使用的這種布料本來就不是為做拖把研
發的,若按正常價格進貨,拖把可能要賣出每把80元以上的“天價”。但她收購別人論斤處理的邊角料再做成拖把。這樣,邊為就把廢料變成了一門大有前途的生意。
人物檔案
姓名:邊為
職務:武漢眾秭商貿有限公司 總經理
年齡:40歲
愛好:設計服裝從商心得:從商就是做人,生意不順應反省性格缺陷。
邊為用神奇廢布做成漂亮浴袍。記者汪健攝
“縫紉高手”市場遇挫
因為家境不好,邊為考上高中那年就上班了。1993年,27歲的她辭職到漢正街做起童裝生意。選擇做童裝的理由竟然是,小時候常穿別人的舊衣服,不合身的時候自己動手改,時間一長,竟成縫紉高手。“到現在,我還能做到看服裝過目不忘,回到家就能仿出來。”
但對服裝款式的敏感不一定就是對市場的敏感。在本地服裝界,一直都有“攆貨”一說,即市場上哪款衣服走俏,馬上就有人跟著出一樣的款式。
邊為總相信自己的觀察力能從競爭中勝出。問題是,她設計的暢銷品,很快就被人學去,而滯銷品只能自己消化,她的童裝成本總比別人高。
數年下來,跟她同時入市的老板漸漸買了汽車“打貨”,而她還在公汽上一包一包地運貨。固執的邊為不但錯過了那段難得的發展時期,還搭上了自己的婚姻。離婚后,邊為帶著幾歲的女兒一起做生意,日子過得更難了。將高科技廢布做成拖把
在最艱難的時候,河北的哥哥邊聰毅伸出了援助之手,讓她過去幫忙。邊聰毅做印染、織布研發生產,其產品主要針對歐美市場,產品相對先進,不過價格也高。
在河北的一年多,邊為漸漸領教了高科技產品賺錢的能力。這種布料是超細纖維織成,其直徑只及人頭發的1/120,因纖維間的空隙遠大于傳統化纖、棉布產品,所以其吸水性很強,且壽命是棉布的好幾倍。這種產品在歐美市場非常受歡迎,至于賺了多少錢,邊為也不清楚,不過她舉了一個例:“沃爾瑪剛跟他們簽下一筆采購合同,單這一筆,就價值6800萬元。”
因這種神奇布料外貿定單都做不完,邊為的哥哥一直沒精力做內貿。邊為想做這塊生意,但她沒這個能力。不過她發現了另一個商機,廠里的職工有時會撿幾塊邊角料回家做抹布,都說效果非常好。而廠里的邊角料都是論斤賣給別人,“那都是整車皮的賣呀,賣出的那點錢,相對成品,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當抹布賣,這些碎布又沒個形,根本沒法賣,為什么不剪成布條做成拖把呢?”邊為把這個想法告訴哥哥,他十分贊同。
“十”顧茅蘆謀得拖把絕活
2003年,邊為買下一堆邊角料又回到了漢正街。那時,武漢最好的棉布拖把也就七八元一把,但邊為做的拖把成本就得上十元,很難打開市場。
在市場探索階段,邊為認識現在的老公劉光明。他支招:只要東西確實好用,貴一些還是會有人買,但關鍵是要樹立高檔拖把的形象,與普通拖把區分開。
兩人分頭跑超市、日雜店,尋找最漂亮的拖把。但除了把拖把木桿換成鋼管,或是在木桿上包層塑料皮外,好像沒有太多的裝飾手段。而且這些辦法也很好模仿,仍然無法把自己包裝成獨有的高檔品。
兩人不灰心,咬牙繼續找。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在一家雜貨店里發現一種布頭扎得很漂亮的拖把。布頭是葫蘆形,特別美觀,而且拖地時桿頭不會蹭到地板上造成損傷。
“就是它了!”兩人打聽到,拖把商姓阮,住在漢陽。他們興沖沖地找到阮師傅,聲稱想購買他扎拖把的手藝。但阮師傅一口回絕,“這是我養家糊口的絕活,概不外傳。”
阮師傅說的沒錯。他們把拖把買回家拆開研究了幾天,硬是沒搞明白扎法。兩人再次上門,邀請阮師傅加盟,并承諾:“除工資外,還給10%干股,外加20%的銷售純利。”但阮師傅有些猶豫,但仍沒答應。邊為兩口子為了挖到這個絕活,只能隔幾天上次門,每次除了拎點禮品外,還請阮師傅吃頓飯,溝通感情。如此十次登門造訪,終于感動了阮師傅。
要將小拖把做成大產業
新拖把面市后,兩人沒立即拿出去銷售,而是先送到質檢所做質量鑒定,再申請商品商標。“為一把拖把下這么大工夫的人,在武漢可能還不多吧?因為我們有信心,這個小小拖把會做成一門新產業。”
邊為的自信自有依據。他們第一單生意,竟然是為他們的拖把做質量鑒定的質檢工程師。這位工程師非常喜歡這種拖把,他買下后,又向同事、鄰居推薦。到后來,質檢所的人不但成捆定貨,有人還當成過節禮品送人。
“我們現在已在全市300來個日雜店鋪了貨,但還很不夠,我們希望武漢有1000家以上商店賣我們的產品,之后,再向二級市場發展代理商。”談到她的拖把事業以后會如何發展,邊為兩眼滿是憧憬,她見人就說,“不久后,你們全都會用上我們的產品”。(紡織服裝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