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染料的熱遷移并非在干熱條件下,染料在纖維與表層溶劑兩相中的重新分配,而是其固有的物理特性,也是造成含滌綸織物染色后干熱處理中色牢度下降和色光變異。
關鍵因素
通過分析染色溫度、熱處理溫度與時間、染料的熱升華性、表面活性劑和后整理劑、染色方式以及熱定型對染料熱遷移性的影響,盡量采用染前高溫預定型、130℃以下無接觸熱風烘干和低溫柔軟烘拉工藝,以及低溫慢速樹脂整理工藝等多項應對措施,以將染料的熱遷移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
滌綸織物(純滌綸織物或滌棉、滌粘等交織、混紡織物)用分散染料染色后(尤其是高溫高壓法染較深色澤),經130℃以上干熱處理,如染后熱拉幅定型、樹脂焙烘等,在以下三方面,通常都要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如染色堅牢度(皂洗、摩擦、日曬)明顯降低,一般中深色下降0.5~1.5級;布面色光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滌棉、滌粘等交織物或混紡織物,棉粘組分的污染會顯著增加。
分散染色熱遷移性
用分散染料染色的滌綸纖維,在干熱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色牢度下降和色光變異現象。是分散染料的熱遷移性所造成。所謂熱遷移性,是指分散染料染色后,在130℃以上干熱處理過程中,部分染料從纖維內部向纖維表面遷移的一種現象。
一般認為,分散染料的這種熱遷移性,是染料于干熱條件下在纖維及附著于纖維表層的溶劑(對分散染料又溶解作用的表面活性劑、柔軟劑、樹脂、防污劑、防靜電劑等)兩相中的分配現象。認為在纖維表層若無第二相溶劑存在,熱遷移現象就不會發生。
其實這種解釋與實際不符。
如純滌綸織物經高溫高壓染色后,不進行任何后處理,用熱水冷水充分洗滌后烘干,直接180℃干熱處理35s,熱遷移現象依然很顯著。熱遷移性是分散染料固有的一種物理性質。并非由于第二相溶劑存在而引發的一種依附現象。
分散染料熱遷移的歷程,可作如下解釋:
1、在高溫染色過程中,滌綸纖維結構變松弛,分散染料從纖維表層擴散進入纖維內部,并以氫鍵、偶極引力和范德華力為主作用于滌綸纖維。
2、染色后的纖維,受到高溫熱處理時,由于熱能賦予聚酯長鏈更高的活動能量,致使分子鏈振動加劇,纖維的微結構再次松弛,導致部分染料分子與聚酯長鏈間的結合力減弱。因此,部分具有較高活動能量和較高自有化程度的染料分子,從纖維內部向結構相對松弛的纖維表層遷移,與纖維表面結合,形成表層染料,或粘附于相鄰的棉粘組分。
3、在濕牢度測試過程中。結合不夠牢固的表層染料,以及粘附于棉粘組分上的染料,容易脫離纖維進入溶液,污染白布;或通過摩擦直接粘附于測試白布上,從而顯示出染品的濕牢度和摩擦牢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