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襪行業深耕20多年,健盛集團終于成為“棉襪代工王”。
2015年公司登陸上交所后,不滿足于只為別人做嫁衣,定增籌集3億資金,意欲實施以“健盛之家”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新零售”的戰略轉型。
兩年過去,它的轉型并沒有它想象的那么順利。
專注做襪子,年入10億
與大多數浙商的發跡之路一樣,張茂義創立健盛集團(603558.SH)時,亦是以一個小作坊起家,他最終成為了一家市值超過40億元的上市公司掌門人。
20多年前張茂義下海創業時,尼龍襪還是當時的主流產品,但他看到了棉襪對尼龍襪的替代趨勢,一直在棉襪領域里深耕。
當國內的市場形勢面臨變化時,他果斷帶領企業尋找海外市場,選擇了為國外企業代工的道路。此后,健盛集團都是以ODM/OEM為主要模式服務著其海外客戶。
當外界認為代工企業屬于三流企業時,張茂義對此不以為然。在他看來,代工也要看服務的客戶是誰。
因為在棉襪行業較強的競爭力,健盛集團一直是多家國際大牌的襪類產品的核心供應商。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健盛集團的客戶明顯可謂豪華,包含岡本、伊藤忠、迪卡龍、道步等國際廠商。
在與這些國際大牌的合作中,健盛集團也長期保持著較強的盈利能力。公司的綜合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0%左右,凈利率則始終保持在10%以上。
財報顯示,近年來公司的營收規模和盈利能力保持著較快增速,2017年營業收入達到11.4億元,同比增長71.44%;凈利潤1.32億元,同比增長26.91%。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營業收入已與去年全年持平,凈利潤達到1.74億元。
代工王的野心
即便是做一雙襪子,要想在這個行業立于不敗之地,也得掌握核心技術。
作為一家傳統制造企業,健盛集團為了維持在行業中的地位,對研發較為重視,已取得了多項棉襪相關專利。
2015年上市之后,公司加大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2017年研發投入超過3000萬元,占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為2.66%,研發人員335人,占員工總數的7.53%。
今年上半年,為新產品的開發再度加大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支出1952萬元,同比增加53%。
張茂義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健盛集團20多年只做襪子一個品類,但通過新技術對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努力把每一雙襪子做到極致。在他看來,這才是企業能在競爭浪潮中立于不敗的法寶。
在棉襪行業,健盛集團是已全球最大的企業之一,但張茂義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他還想做“全球唯一”。
搶灘國內市場進展不順
2015年健盛集團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襪業第一股。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公司規模快速擴大。
積累了20多年為國外大牌代工的經驗,健盛集團亦想再度覬覦龐大的國內市場。
張茂義的野心不僅僅是做好一雙襪子。2017年,公司以8.7億對價收購了國內知名的無痕內衣制造商俏爾服飾,產業范圍從下至上延伸。
品類的擴張并不僅僅是為了擴大規模,更是為了一盤更大的棋。
2016年,健盛集團定向增發募集超過9億資金,除了擴充產能之外,公司還計劃投入3億元建設“健盛之家”貼身衣物O2O營銷網絡。
在健盛集團看來,在中國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當下,O2O模式一方面顛覆了傳統的門店銷售,同時也給制造企業快速切入零售終端提供了大好機會。
公司因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新零售”的轉型發展戰略,創建以“健盛之家”為核心,集合襪子、內衣等為主打的貼身衣物零售O2O營銷網絡。
公司表示,要在未來幾年之內,實現“智能制造+品牌運營+O2O零售”的新型商業模式。
但從實際推行來看,健盛集團的轉型之路并沒有預想的那么順利。
2016年11月,公司在浙江開出第一家健盛之家旗艦店,到2017年末,Jasan home共有1家直營店和42家加盟店。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加盟店新開27家,關閉12家。
Jasan home的推廣遠不達預期,從募集資金的使用也可看出端倪。數據顯示,到2017年末公司原承諾在健盛之家項目上投入1.73億元,實際投入僅為1831萬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自有品牌實現銷售650萬元(主要為Jasan Home品牌),健盛之家虧損323萬元。
自建營銷網絡乏力,公司轉而尋求外部合作。今年9月,健盛集團與都市麗人(02298.HK)達成合作框架,雙方擬相互參股成立生產和銷售類子公司,試圖利用雙方優勢,打通生產和銷售環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