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東南飛”的現象正在上演,《日本經濟新聞》9月13日報道稱,在全球服裝生產領域,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正在加速。2010年,中國曾占全球服裝出口的4成,但由于人工費上漲等影響,目前已下降至3成。為了保持價格競爭力,日本企業也紛紛走出中國,選擇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
東南亞超低生產成本吸走制造商,中國市場怎么辦?
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提出,今年11月將在印度尼西亞成立新工廠,通過在當地采購生產服裝所需的材料,實現生產一條龍。此前,迅銷集團的產品約有85%在中國制造,如今其計劃將中國以外生產基地20%至30%的生產比率提高到50%。
日本企業選擇去到東南亞,與當地的稅收政策利好有關。越南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稅收政策對比以往更加優惠,受到服裝企業的關注。2018年3月30日,優衣庫公開了184家代工廠名單,其中中國有110家,約占6成,而與2017年2月公開時相比,越南的工廠數增加四成。印度尼西亞等地的工廠數也小幅增加。
另外一方面,還與中國人力成本增加有關。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統計,截至2016年度,中國每月人工費已突破400美元,這個數字是越南的2倍,孟加拉國的4倍。但是,即使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但是中國市場為諸多日本企業創造了巨額的利潤,制造商們顯然也無法舍棄這塊“肥肉”。
中國市場利潤豐富令制造商不舍,為中國市場重新規劃生產布局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2018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全年利潤同比增長148%,海外利潤增長了95.4%,而中國作為優衣庫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市場對于利潤增長的貢獻了65%。就市場規模而言,中國是東南亞的4倍。
為了接近消費者和對市場需求做出迅速反應,制造商們豈會說走就走?各家企業采取的戰略是,把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留在中國,同時把縫紉等轉移至人工費低廉的東南亞和非洲等地。
優衣庫更是愛中國市場愛得深沉,在將生產線外遷的同時,宣布在中國培養縫制和材料的專家團隊“工匠”。這個團隊由日本技術人員構成,在二十幾年來一直在中國奔走傳授技藝。優衣庫的想法是,等到中國的人才學有所成,從生產工匠轉變成技術工匠,可以將他們派送到東南亞等世界各國工廠,為他們所用。
對于日本來說,優衣庫還是那個優衣庫,而中國已不是過去的中國。經濟全球化加強帶來的是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其實不僅僅是海外企業在出走,就連中國企業也選擇走出國門,尋找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進行加工生產。(來源: 金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