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H&M等多家“快時尚”店撤離成都春熙
2016-04-28 10:49:31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4月25日,記者走訪發現,位于成都市春熙商圈中山廣場的優衣庫已經悄然關門,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服裝品牌。而今年1月位于成都春熙路核心地段的GAP門店也已經關閉,加上之前從伊藤春熙店撤出的MUJI,多家“快時尚”店撤出春熙路,鼎盛時期快時尚品牌曾在春熙路商圈多達21家,如今留下了15家左右。
而包括優衣庫、H&M在內的多個“快時尚”品牌,在2016財年經營業績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營銷專家認為,以優衣庫、H&M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業績集體滑坡,表明快時尚行業已迎來發展拐點。
快時尚
迎來發展拐點
3月,在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發布的《2015—2016成都商業零售業發展報告》中指出了GAP、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在成都的門店數達到49家,列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但相較之前瘋狂擴充的速度已經明顯減緩。
還有更多數據表明,一貫依靠廣泛開店、迅速擴張的快時尚行業已經迎來發展拐點。
作為亞洲最大的服飾零售商,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近日公布的業績報告顯示,2016財年上半年綜合經營溢利總額為993億日元,同比減少33.8%;所得稅前綜合溢利為820億日元,同比減少49.9%。
截至2016年2月29日的前6個月,受優衣庫業績下滑影響,迅銷集團凈利潤暴跌55.1%,這也是近5年來集團首次半年凈利潤下滑。而優衣庫品牌,在大中華區和韓國市場的溢利均有所減少。
巧合的是,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H&M,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也遭遇較大幅度滑坡。H&M集團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凈利潤為25.5億瑞典克朗,同比下跌達30%。H&M給出的解釋是,溫暖天氣導致大量冬季服飾積壓,過度打折清理庫存導致集團一季度毛利率暴跌320個基點至55%。另外,由于采購成本增加,稅前利潤也下滑29.6%。
優衣庫和H&M并非孤例,更慘的還有GAp集團。該集團2015年財報透露,2015年四季度凈利潤為2.14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暴跌33%。財報還顯示,在GAp集團營收占比42%的OldNavy全年銷售增長1%,與上一財年的6%相比增勢明顯放緩,這也導致集團銷售總額自2011財年以來出現首次下滑。
快時尚
失去原有消費者基礎
據了解,快時尚服裝品牌在2006年左右進入中國市場,其獨特的發展和擴張模式,被認為為疲軟的服裝零售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以優衣庫為例,目前優衣庫在華店鋪已經是H&M和GAP在華店鋪數的總和。但僅僅10年后,隨著新鮮感的淡去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快時尚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業內人士認為,快時尚品牌業績集體下滑,與當前宏觀經濟環境增速放緩不無關系。而在著名營銷專家李光斗看來,快時尚服裝品牌的沒落,真正原因在于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消費群基礎。
“優衣庫、H&M、Zara等進入中國后,開創了一種‘輕時尚’或‘廉價時尚’品牌。”李光斗告訴記者,這些品牌的款式和價格,都對80后群體有很大殺傷力。李光斗認為,當前90后消費群體已經崛起,“他們的消費觀念已經出現變化,我稱之為‘
小品牌’或‘自品牌’。”
所謂小品牌和自品牌,李光斗解釋說,這類消費者只對與自己有關系的品牌感興趣。“所以才會出現眾籌和網紅的概念,這說明已經從以前的大眾偶像消費發展到現在的個人情感消費。”李光斗說,最明顯的例子是,淘寶大促時,排名前十的,“有七個店是網紅開的”。
95后女孩小彤的消費觀,恰能印證李光斗的觀點。“我從來都不去優衣庫和H&M買衣服。”打扮新潮的小彤說,對她而言優衣庫、H&M等品牌無法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需求,而另外幾個小眾品牌則“既便宜又有個性”。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經濟背景下,快時尚品牌難以出現新一輪發展高潮。除新鮮感逐漸退去之外,“消費結構升級之后,消費者更關注商品品質,質量上相對更弱的快時尚品牌很難再吸引到高端消費者。”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