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2月6日訊 觀音山鎮是崇川區色織業大鎮,色織行業銷售額占全鎮工業總銷售額的85%。全球金融危機對色織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去年規模企業產值增幅達到14.21%,多年來第一次低于全鎮工業總產值的增幅。
在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觀音山一批色織企業從容應對金融危機。2月4日,記者深入多家色織企業采訪,探究其應對危機良策。
提前應對,減少風險
雖然前幾年發展勢頭好,但是一些精明的企業家還是嗅到了風險的味道。
早在去年初,華業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闞進遂就實施了企業內部結構調整,不再盲目擴大投資,由專攻外貿訂單變為內外兼顧,大力發展國內客戶;由定向市場變為多元市場,由專一客戶變為分散客戶;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公司還下決心將原本控股的一家公司的股份全部轉讓。由于有了這一系列舉措,金融風暴襲來時,企業在市場、資金等方面并未出現大問題。
江蘇科綠集團董事長王養飛,經過10多年奮斗,工廠由1家發展到3家。去年六七月,王養飛在和客戶交易、融資過程中,感覺到有些不對勁。他當機立斷,立即控制生產總量,防止壓貨;貨物已經發出去的,寧可主動讓利,也要及時收回貨款。對于新訂單,為了降低風險,王養飛對合同作了調整,提高了定金比例,明確了穩妥的付款方式。由于措施及時,貨款得以100%收回。
提升檔次,迎合內需
觀音山鎮色織行業過去以外銷為主,面對世界金融動蕩造成的外部需求減弱,擴大內需,加速開拓國內市場的意義尤顯重要。
闞進遂對國內市場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對中高檔色織產品需求較大,中高檔產品附加值高,利潤也高。公司花大價錢從日本、意大利進口噴氣織機等高檔設備,工作效率和產品品質都有了很大提升。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企業成立了由經貿委認定的技術中心,和南通大學、東華大學“聯姻”,先后合作開發出新型管狀布等高檔織布,獲得兩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和305項外觀設計專利。
這些科技項目的攻關、直至投入批量生產,不僅為公司化解了困難,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目前,公司在紹興等全國知名紡織市場設立了辦事處,國內訂單不斷增加。
崇川區觀音山鎮色織企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江蘇科綠集團瞄準國內中高檔市場,為提升產品檔次,集團與蘇州大學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開展多領域項目合作。在春節前,集團投入千萬元,占地50畝的華東色織研發基地即將開工建設。
細核成本,節能減排
企業發展,瞄準長遠固然必要,但身處金融風暴,如何渡過眼前難關,更為重要。觀音山上規模的色織企業多細核成本,節能減排,過上了精打細算的日子。
華業紡織有限公司運用ERP信息化系統和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產品產量、質量同步提高的同時,安裝了相關軟件,對生產成本進行精細核算。闞進遂舉了個例子:過去產品利潤較高,客戶報價格,我們大概估算一下,覺得能做就把生意接下來,即使核算有些偏差也是賺多賺少的問題,F在利潤很少,就必須細核。比如一種府綢布,由于顏色深淺不同,每米布的價格會相差1元錢。通過軟件,我們可以快速測算出成本,對訂單進行取舍,如果盲目接單,就有虧本的可能。
南通佳禾染整有限公司是改制企業,設備相對陳舊,工人大多是農民工。公司以人為本,發揮黨組織和工會作用,采取崗位練兵、送外深造等方式,提高員工隊伍素質,提高生產效率。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人和設備的潛力。整理車間的高溫定型機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市勞模、車間主任夏新春和工會主席劉建華聯手,經過論證分析,采用“加減法”對設備進行改造,拆掉了設備上的閑置單元,增加了烘房長度。改造后的設備投入生產,能耗下降30%,運轉率提高了50%。據此,全年擴大氨綸定型能力400萬米,節電兩萬度,節煤1200噸,產生直接經濟收益80萬元。
江蘇雙鶴集團是一家老企業,利用現有資產建立了紡織印染工業園區,吸引了40多家企業入園,其中有污染源的企業10多家。工業園區建立后,雙鶴集團一直沒有放松節能減排工作,用于廢水前期處理的投入達到800萬元。去年9月,投資800萬元的廢水回用項目正式投產,項目應用“膜技術”對印染廢水深度處理回用于生產,項目年水回收利用率大于55%,水資源重復利用率達到70%,一年可回用廢水30萬噸。園內相關企業因此提高了產量,降低了成本,增強了市場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