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出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7日歐盟對中國皮鞋開征高額反傾銷稅后,俄羅斯權威報紙《俄羅斯報》近日刊登《走私猛于入世》署名文章,披露俄海關部門今年將采取“取締中國公司在莫斯科建立的倉庫群”等措施,封殺“灰色清關”進入俄羅斯市場的中國鞋。
曾在莫斯科辦中國鞋集裝箱倉庫的溫州商人蔡仁童昨日下午這樣分析說:“在俄羅斯的溫州鞋,估計今年又要面臨劫難。”2005年,溫州鞋類產品出口俄羅斯2.16億美元,俄羅斯已成為溫州鞋出口第二大市場。
俄鞋業視中國鞋為眼中釘
據《俄羅斯報》報道,俄羅斯皮革及制鞋協會執行主席亞里山大?安德魯納基耶維奇認為,俄羅斯市場早就受到亞洲制鞋業的沖擊,但與歐盟的遭遇不同,在俄表現為另一種災難,市場上到處充斥著中國的走私品和仿冒產品。俄方專家測算,由于鞋類走私的大量存在,每年俄羅斯因此損失約10億美元。
俄方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俄羅斯居民每年消費2.3億到2.5億雙鞋,其中絕大部分產品是以“灰色清關”方式進口的中國鞋,數量約為1.5億雙;正規完稅進口的鞋子不過8000萬雙,而其中70%-80%雖然標明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等產地,但實際上也是中國生產的貼牌產品。亞里山大?安德魯納基耶維奇表示,俄羅斯年產鞋能力約為1.5億雙,但由于中國鞋“灰色清關”普遍存在,俄羅斯制鞋業處境艱難,年產量只能維持在5000萬雙左右。
俄將“精確打擊”中國鞋
近年來,中俄兩國海關在貿易統計上一直存在較大差異,且主要表現在中方出口上,中方數字要遠高于俄方數字。據中俄官方貿易統計,2003年兩國在中方出口上的統計差異為27.5億美元,2004年這一差異增至43.5億美元,2005年這一數字又激增近60億美元。這一點早已引起俄強力部門的嚴重關切,并被俄方證明中國對俄產品出口中存在大規模的“灰色清關”現象。
為了徹底堵住日用消費品的走私渠道,俄羅斯近期對來自中國、東南亞和土耳其的商品明顯加大了監控力度。俄羅斯經貿部和俄羅斯海關總署共同制定了系統性的反走私措施,其中包括打擊“灰色清關”專項行動。
俄羅斯海關總署表示,目前俄海關部門已在實際工作中對違法行為實施“精確打擊”,包括:對于那些頻繁運用境外中轉國家所設立的離岸公司和寄售貿易倉庫從事中轉業務的俄羅斯公司進行特別監管;與俄羅斯內務部配合,對于遠東地區和烏克蘭部分邊境段的輕工產品走私活動實施協同打擊;取締中國公司出資在莫斯科建立的倉庫群,以消除“灰色清關”產品的落腳地;提供特殊的通關條件,使中國公司可以繞開中間環節,直接以簡化程序清關通關,從根本上減少“灰色清關”的存在。
部分溫商放棄在俄經營倉庫
去年3月俄羅斯稅警強行查扣中國鞋后,蔡仁童無奈于去年6月份返回溫州休整生意。蔡仁童昨天下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在莫斯科經營鞋類集裝箱倉庫的溫州人已經很少了,經營倉庫的主要是東北人,“但我離開莫斯科時,大概還有兩三個溫州人在溜不里諾莫斯科大市場承包倉庫,目前無法確定他們是否還在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俄華商認為,溫州等地的中國制鞋企業出口已經在歐盟等多國受挫,不少國內廠商更多地把目光轉向尚未入世且對中國產品尚未實施反傾銷的俄羅斯市場,希望從此處找到新的商機和銷售熱點。因此他一再提醒說,中方企業應加大跟蹤力度,準確把握俄羅斯政府部門的政策走向,在對俄經營中及早轉向正規貿易方式,以免把這個極富潛力的市場做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