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
是我國古代三大蠟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涂繪于織物,將織物于染液中染色。由于染液不能滲透涂繪中的蠟部分,而保留織物原有色彩,其余部分則染上了染料顏。
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
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干。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涂,干后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后才繪蠟于織物上。
第一步:織物準備
用自產的家織白布需先用草灰將布漂白洗凈(因為布料內含有雜質),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曬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機織的全棉白布可直接使用
第二步:圖案繪制
可以直接在待染物上用鉛筆畫好底稿,也可以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后畫出各種圖案花紋
第三步:點蠟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用火把蠟加溫到60度以上,用銅刀蘸蠟,然后按圖案設計二次作畫
第四步:染色
把畫好的作品放在靛藍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
第五步:去蠟、沖洗
先用冷水清洗浮色,然后將布置入,用清水煮沸,布上就會顯現出藍白分明并帶有“冰紋”的圖案來,余蠟可用電熨斗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