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沈灶鎮并入萬盈鎮。比起萬盈街,沈灶老街更加充滿煙火氣,它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銘刻著歷史的痕跡。沈灶是一個因鹽而興的千年古鎮。明朝開始,蘇州一帶沈姓一族,遷徙來到這里制鹽販鹽,開啟本地的發展歷史,沈灶的“沈”就是由此而來。老街以前江南韻味的房屋建筑不少,現在已不多見。褪色的墻面、斑駁的門窗,無不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沈灶小學的遺址就在老街的學堂巷里,學堂巷因小學得名。創辦于1821年的沈灶小學,給學子們以啟蒙,后來經過兩次搬遷,現在已經是全新的現代化小學。這所百年小學里走出了一批批社會棟梁,鹽城市首個奧運冠軍駱曉娟就曾是這里的學子。
老街里總會有一些很有才情的人,住在龍行巷的馮永年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馮永年是萬盈根雕藝術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原是沈灶農具廠的木匠,由于對根雕有近乎癡迷的熱情,便自學這門技藝,長期堅持創作,逐漸開創了自己的根雕風格,被鹽城市、大豐區政府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作品“中國龍”大氣渾厚,透出自然之美。
本地人淡然安寧的生活,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抗日戰爭時期,這里發生過一場重要的沈灶戰斗,300多人壯烈犧牲。沈灶烈士陵園中安葬了267位烈士,很多烈士連名字都不知道,墓碑上只刻有“無名烈士之墓”,在革命史篇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萬盈還有一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文達村。1946年9月,顧文達帶領民工團完成支前任務行至海安縣李家堡附近遭到國民黨飛機轟炸,不幸壯烈犧牲。為了紀念這位英烈,他生前工作過的石港小學被命名文達小學,后由于學校撤并,上級政府將石港村命名為“文達村”。萬盈人民從來也沒有忘記過他們的功績,每逢清明,人們都會前去祭奠和緬懷先烈,把家鄉發生的變化“告訴”他們,以慰英靈。
萬盈墩如今已成了天池湖度假區里的一道風景線,每到春天這里就被成片成片的櫻花覆蓋。游客可以體驗俄羅斯木結構別墅的異域風情,慢下來享受自然風光,成片的草坪能滿足孩子露營撒歡的愿望。占地200畝的國際競技標準垂釣中心,可以體驗垂釣的樂趣。度假區里的中國鹽墾博物館向人們展示著大豐的鹽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