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正在向相關部門、地方、專家等征求意見。
劉友賓表示,近年來,為了有效應對秋冬季期間的重污染天氣,切實改善秋冬季大氣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藍天,呼吸更多清潔空氣,我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開展了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我們積累了應對秋冬季大氣污染的有效經驗和做法,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秋冬季,我們將繼續按照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有關要求,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攻堅行動總體的思路是繼承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聚焦影響秋冬季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立足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優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強調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同時強化組織保障,嚴格監督執法,確保責任落實,有效改善秋冬季空氣質量。
2019-2020年秋冬季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是按照鞏固成果、穩中求進的總要求科學設定的,充分考慮延續性、公平性與可達性。一是考慮上個秋冬季PM2.5濃度值,濃度值高的目標相應高。二是考慮過去兩個秋冬季累計下降幅度,降幅小的目標相應高。三是對于去年PM2.5年均濃度達標的城市進行豁免,不設置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對秋冬季PM2.5濃度較低的城市,要求其鞏固成果。
與去年相比,攻堅行動措施的主要變化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更加強調依法依規。堅決反對“一刀切”,方案中,強制性錯峰生產、大范圍停工停產等要求一律沒有涉及,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嚴格依法依規。最近個別自媒體把秋冬季攻堅行動和停產停工劃等號,這是不符合實際的。
二是更加突出科學施策。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各地根據《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夯實應急減排措施,實施企業分類分級管控,達到A級的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可不采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適當少采取減排措施。
三是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工業企業深度治理,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的差別化指導,結合本地產業特征、發展定位等,科學確定治理方案。
劉友賓強調平時不作為、急時“一刀切”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表現,既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公信力和合法合規企業正當權益,也危害生態環保工作的正常開展,違背生態環保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對此,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生態環境部一直以來態度鮮明、堅決反對。
在環境執法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依法辦事。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環保“一刀切”問題,我們相繼出臺多份文件嚴加防范、嚴格禁止。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我們堅持“雙查”,既查不作為,也查亂作為,并通報了個別地方“一刀切”典型案例。
急時“一刀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平時不作為。自9月1日起,生態環境部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重點解決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不聞不問、敷衍整改等平時不作為行為,同時堅決糾正一些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刀切”行為。我部9月4日通報的臨沂“一刀切”問題,就是在專項行動中發現的反面典型。我部已要求當地立即整改,汲取教訓、舉一反三,依紀依法嚴肅問責。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緊盯不放“一刀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追責,絕不姑息。同時,我們也將保持定力,堅持嚴格執法、依法辦事,履職盡責,督促平時不作為的地方和部門切實加強日常監管,從源頭上解決急時“一刀切”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和守法企業的正當權益。
來源:整理自生態環境部2019年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