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18日發布了2007年上半年棉紡織行業的經濟分析報告,盡管宏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棉紡織行業經濟運行健康穩定,但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表示,由于外部環境不容樂觀,保本運行、沒有利潤是許多企業的現狀。
外部環境不容樂觀過半企業利潤率不足3%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紗布產量保持快速增長,1至5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紗產量為741.08萬噸,同比增長20%左右。棉紡織企業上半年整體銷售收入2917億元,同比增長26%,實現利潤104億元,同比增長50.5%。
但是,在棉紡織業良好的宏觀運行數據背后是國有棉紡織企業經營困難、出口增幅減緩和產銷率下降的現實。棉紡織行業協會對其理事單位進行了抽樣調查,其結果顯示,72%的企業認為有一些產品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85%的企業認為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價格下降導致了企業利潤率降低;45%的出口企業出口額下降了;40%的企業產品價格下降了。徐文英表示,當前棉紡織業處境艱難,64%以上的企業的利潤率低于3%,很多企業現在是保本運行,沒有利潤。
徐文英說,2007年嚴峻的外部環境是棉紡織企業面臨的最大困境。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2007年1至5月,我國棉紡織品出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損失13.21億元。由于出口退稅率下調,棉紡織內銷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出口企業利潤壓縮,僅棉紡織品業利潤總額就減少10.6億元。而能源電力供應日趨緊張,電價不斷上漲,招工困難,勞動力成本上升也使企業成本大幅增加。
棉花問題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
徐文英指出,棉花問題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棉花在棉紡織產品的成本中約占70%。棉花的價格變動、棉花的質量、棉花產業政策和棉花進口配額體制對棉紡業乃至紡織工業全行業影響極大。“棉花供求缺口將是今后長期面對的主要矛盾。”徐文英說。
按目前的紗線增長速度計算,我國到年底紗產量將超過2000萬噸,以此產量計算全年用棉量將超過1300萬噸,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6年國內棉花產量僅有673萬噸。棉花的缺口進一步拉大,必將導致國內、國際棉花價格的上漲。
我國從今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2007年關稅實施方案》規定,對配額外進口的一定數量棉花實行6%至40%的滑準稅。在新規的約束下,外棉價格基本與國內棉價持平,原本低價的進口棉失去了價格優勢,影響了企業對外棉的使用量。而根據WTO協議,每年有89萬噸進口配額內的棉花可享受1%的關稅優惠,但由于今年配額公布較晚,配額外進口棉花的成本又在上升,因此上半年大多數的棉紡織企業使用的是國內生產的棉花,而國內生產的棉花已經被中間商購買囤積并抬高了價格,這樣一來,棉紡織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國家實行棉花進口配額和滑準稅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內種植棉花的農民的利益,但實際上錢都被中間商賺取了,棉農和棉紡織企業都受到了沖擊。”
徐文英代表行業協會呼吁,一是從長遠來看,進口棉花的滑準稅率應該取消,或近期應降低滑準稅率。第二既然實行了進口滑準稅,保留進口棉花配額就沒有必要。第三是應當直接給農民種棉補貼,農民利益能夠得到保證,也給中國紡織工業一個真正的市場環境。
行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徐文英表示,今年以來,很多地市政府大力投資中低檔棉紡織產業,使中低檔產品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全國中部、東部地區新上項目過多,絕大多數的投資者沒有風險意識,以數量打拼市場。大規模投資低水平紡紗廠的市場風險越來越大,我們支持東部發達地區企業向中西部轉移,但反對繼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徐文英還說,盡管外部環境不容樂觀,但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是棉紡織業的當務之急。我國一些優勢棉紡織企業應注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產品附加值得到提高。“作為行業協會,我們將鼓勵一部分有條件的企業生產高支紗產品、高支高密服裝面料及家紡產品、高檔色織提花產品,鼓勵加大差別化纖維、功能性纖維及非棉天然纖維的使用。重視提高‘科技貢獻率’、重視提高‘品牌貢獻率’,以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