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著名作家余秋雨為保護自己的作品不再被盜版,曾以罷筆停寫與盜版行為抗爭,一時間成為中國個體著作權人向盜版宣戰的悲壯勇士。從一位作家、一本書、一部電影,到如今陶瓷、紡織、廣告等產業的版權保護,我國的版權保護,走過了一條從作者的個人領域向社會公共領域不斷拓展的坎坷之路。
“夜夜燈影照織女,戶戶可聞杼機聲,家家繡姑飛針線,棉田若雪接云層。”江蘇省南通市是我國傳統的家紡制品產地。10年前,臺灣東帝興公司林氏兄弟進駐南通,他們當年引進100多個花型生產印花布,有的花布一天就能銷出1萬米,凈賺5萬元?珊镁安婚L,當地布商紛紛照葫蘆畫瓢,仿冒他們的花型印出的殘次花布充斥市場,林氏兄弟的好生意一落千丈。無奈之下,林氏兄弟拿著自己曾經注冊的版權證明,四處投訴。最終國家版權局明確批復:印花布花型版權應當視同美術作品的版權加以保護。侵權者被依法查處,侵權印花布被依法扣留。林氏兄弟的著作權投訴,把版權和南通的印花布市場,首次緊密聯系在一起。一些有眼光的南通商戶,每年還以版權貿易的形式,買進國際最新花型投放市場,一個專版花型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事例屢見不鮮。截至目前,江蘇南通印花布著作權登記量累計已達10804件,版權管理辦公室先后撤銷侵權印花作品207件,查封侵權印花布275萬米,調解版權糾紛1039起,賠償著作權人損失404萬元。今年7月,中國南通家紡城版權交易所掛牌成立,成為我國首家由農民創辦的印花布版權貿易所。
據了解,隨著技術進步和發展,我國版權保護的范圍不斷延伸,從圖書、報刊到電影、電視,從表演、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到計算機軟件、建筑外觀設計,現在又延伸到信息網絡。版權已覆蓋到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娛樂、工藝美術、建筑外觀、計算機軟件、信息網絡等各個領域。“版權的文化屬性與經濟屬性并存,版權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說。今天,版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有數據表明,美國經濟中的核心版權產業占GDP份額的增長速度是其他經濟部門的2倍以上,約7%。而我國2004年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440億元,占GDP的2.15%,22005年軟件產業完成收入3900億元,占GDP的2.17%,相關產業成長尚有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