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晚上,浙江衛視浙江新聞聯播頭條播出《浙商的長期主義·“耐心”民資觀察丨巴貝集團:從“作繭自縛”到“破繭重生”》,下面一起來看看:
位于嵊州的巴貝集團是領帶行業的龍頭企業,這兩年,面對傳統產業不斷下行的壓力,企業逆勢向上游轉型,努力在材料端不斷創新。
從一條領帶到一根絲,企業發展的韌性從何而來,今天的《耐心民資觀察》一起走進巴貝。
在巴貝的領帶車間,一條條精美的領帶正在工人手中成型,48小時后,它們將出現在巴黎、米蘭、紐約等國際都市。
同一時間,巴貝的人工飼料工業化蠶繭養殖基地里,365天不間斷下線蠶繭,24小時后,它們將出現在安徽、山東、廣西等地的繅絲廠、打棉廠。
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 鄭 勝:我們現在目前的話,是全國唯一的一家,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家能夠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的企業,繭子現在不愁賣,對我來講是一個最好的狀態。
從產品到原材料,“兩條腿”走路的巴貝跑得越來越快,二期蠶繭工廠投產才一年多,產能已經飽和,今年,企業將啟動三期項目建設,曾經的“領帶大王”金耀,多了一個“蠶繭大王”的身份。
巴貝集團董事長 金 耀:三期項目我們設計規模是做到2萬噸年產量,接下來就深度加工,把它的附加值進一步就提高。
對金耀而言,這條產業鏈的延伸,也是一場堅守主業的“長跑”。
上世紀90年代起,在巴貝等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嵊州一步步成長為“中國領帶之鄉”,產量最高時占全國90%、全球70%。然而,產量到了“天花板”,利潤卻一直在“地板”。作為行業協會會長,金耀曾帶隊和美國采購商談判,經過近20天反復拉扯,最終每條色織領帶僅提價十美分。
巴貝集團董事長 金 耀:有幾次談判確實很艱苦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真的要去掙個一美分也是很難,領帶屬于低端產品,所以它本身附加值不高,特別是技術含量不高,所以這方面就我們缺少競爭力。
這次談判,讓金耀有了“十美分會長”的稱號,銷售端的價格上不去,領帶行業的利潤怎么來?
當時,嵊州的真絲九成多得從外地采購,而且農家養蠶季節性強,價格波動大時,一年就能上漲近30%。一次偶然機會,金耀得知國外有人嘗試人工飼料養蠶能降低成本,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嘗試工業化養蠶,把產業鏈向上游延伸。
巴貝集團董事長 金 耀:農民養蠶基本上是靠手工,所以我們要把成本降低, 特別是我們傳統產業,假如說我還是跟著人家走的話,這根本行不通了。
傳統養蠶,桑葉是蠶寶寶的唯一食物,從孵化到吐絲結繭,容易受環境、病害等影響,量不高,一年也只能養春秋兩季。而金耀想實現的工業化養蠶,蠶的5個生長齡期都使用人工飼料,不受季節影響,不間斷產繭。
但這項突破傳統的養蠶技術,沒有先例參考,團隊只能在一次次試錯中,摸索創新。一次實驗中,蠶寶寶遭遇大規模發病,全部死掉。
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何銳敏:崩潰到真的是沒有辦法,大家都跟我講,說你養蠶下去的話,巴貝都會拖垮掉的,壓力哪會不大呢。
與此同時,領帶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到2019年,嵊州領帶出口降至8400多萬條,十年下降近四成,超半數企業關停轉行,全省蠶繭產量也連續下跌。大環境下,有人將全力養蠶的巴貝評價為“作繭自縛”,但金耀卻有自己的看法。
巴貝集團董事長 金 耀:我始終這么認為,我說假如這個事情簡單的話,可能輪不到我們了,可能行業里面專家早就做出來了,我們連機會都沒有,所以正因為它困難,留著給我們有機會。
在金耀這間一直沒來得及收拾的辦公室里,桌上、地上,堆滿了他和團隊親手畫的圖紙。這里每晚燈火通明,蠶繭如何上簇,蠶寶寶怎么轉移......
團隊從無到有設計出了上百個能適配工業化生產的器具。2019年,巴貝工廠化養蠶項目成功量產,蠶絲質量達到國家標準5A以上。此時巴貝的破繭之路,已走過七年,累計投資超過5個億。
巴貝集團董事長 金 耀:我們光專利已經申請了將近400多件,發明專利有80多件,做成自動化的流水線,從頭到尾連在一起。
現如今巴貝日均蠶繭產量可達90噸,相當于過去600多戶蠶農1年的總產量。在企業直接帶動下,2023年,浙江蠶繭產量為22675噸,扭轉了持續下滑的局面。
隨著工業養蠶的成功,產業鏈下游打開了更大空間。巴貝的產品已覆蓋家紡、服裝、家居等多個領域,但對于金耀而言,這條“絲路”還遠未走完。
這場小型技術討論會上,桌上擺著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蠶絲蛋白化妝品、保健品,眼下,金耀的兒子金豐負責新的技術研究,與清華大學、省農科院等合作,探索蠶繭副產品蠶絲蛋白的應用。
嵊州陌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金 豐:它未來也可以用在我們的像機器人,生物醫療方面,它就是有非常廣泛的這樣一個應用空間。
今年,企業將建起一條蠶絲蛋白的中試產線,還要在上海張江建設全新的研究所,企業計劃進一步拓展產業鏈,帶領曾經的“領帶之城”,轉型為百億級的“蠶絲高地”。
巴貝集團董事長 金 耀:還是要堅持長期主義,企業要生存,要長期發展,最終還是要培養自己的競爭力,現在競爭的培養還是要通過科技創新,不光是現在,包括未來也是同樣。
中國藍時評:不囿傳統 方能破繭成蝶
從“一條領帶”到“一根蠶絲”,這是巴貝延伸的產業鏈,也是企業用創新為一個傳統產業,謀劃的破繭之路。當行業被比刀片還薄的利潤逼到墻角,巴貝沒有放棄對主業的專注,而是選擇走出舒適區,向產業鏈上游進發,贏取新的利潤空間。
七年時間,成百上千次失敗,最終把延續千年的“農戶+桑田”模式,變為科技驅動的標準化生產。
沒有傳統的行業,只有傳統的經營理念,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只有主動求變,用新技術新打法,打破傳統的盈利結構,重塑競爭力,才能在困境中贏得生機,破繭成蝶,擁抱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