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晉中市榆次區修文鎮修文村榆次非遺刺繡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美平以“富貴吉祥”“平安如意”“迎春納福”為主題,制作出一件件獨具特色、栩栩如生的刺繡作品,迎接新春到來。
選線、穿針、刺繡……近日,筆者在張美平的家中看到,她左手拿著繃圈,右手中的繡花針在布面上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朵繡工細致、顏色清麗的牡丹花就出現在布面上。“刺繡是一項精細活,需要一針一線慢慢勾勒出來。要是大的刺繡作品,就需要依靠繡架,用好多天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盡管張美平為了生活要去企業打工,但她依然堅持每天坐在繡架前,一針一線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春節即將到來,張美平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布老虎及各種代表吉祥如意寓意的刺繡掛件、擺件成為過年的首選。張美平說,她并不在乎賣掉多少,主要是為了把這種傳統民間技藝文化融入春節文化當中,增加年味,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傳統文化。
刺繡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也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晉繡更是以色彩濃重、工藝獨特、美觀耐用而獨具特色,一根針、一把彩線就可以活靈活現地繡出千變萬化的自然形態。48歲的張美平從小就跟著奶奶學刺繡,“從耳濡目染,慢慢地就產生了興趣。”張美平稱,記得小時候村里有人結婚、孩子做滿月等喜事,都請奶奶繡花、繡鞋墊、繡布老虎等。接觸得多了,張美平也慢慢開始上手,從簡到繁,繡出了自己的一件件“作品”。
后來,張美平發現身邊會刺繡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開始穿上時尚的衣服,對刺繡漸漸失去了興趣。眼看著傳統刺繡技藝后繼乏人,張美平決心把刺繡技藝繼承和發展下去。
走上刺繡道路已經多年,一路走來,波折坎坷不少,但因為對刺繡的熱愛和追求,張美平依然堅定前行。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張美平在繼承傳統晉繡技藝的基礎上,借鑒蘇繡針法細膩而逼真的特點,融入西式、古典和現代的元素,將南北兩種刺繡技藝進行了完美的結合,讓晉繡擁有了更強的美觀性和時尚感。她還自創了雙面繡,底料兩面的圖案完全不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019年3月,她的刺繡作品《童年》一組六件在第54屆全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上獲得“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銅獎。在省市級比賽展示中,她的作品更是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