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被類產品舒適性綜合評價指南》團體標準正式實施。
該團體標準在上海水星家用紡織品股份有限公司、東華大學、蘇州市纖維檢驗院等單位的校企合作攻關下,歷時一年,調研了百余位消費者對被類產品舒適性的需求,采集消費者在線評論信息2萬余條,最終制定了被類產品舒適性評價指標與測試評定方法。團體標準成稿后,在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團體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審定下最終定稿。
有別于原有家紡相關的標準主要關注產品的理化性能,該項標準創新提出客觀測試與感官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被子的舒適性“可測量”“可感知”,并從熱濕舒適性、接觸舒適性、壓感舒適性和感官舒適性4個維度,通過對14個二級指標的專業技術測試評價和用戶體驗評價,為被類產品舒適性提供了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團體標準從用戶的睡眠體驗出發,將用戶對舒適度的評價細分為悶熱感、刺癢感、柔軟感、貼身舒適感、視覺舒適感、嗅覺舒適感、聽覺舒適感等二級指標,并科學配比不同權重,真正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全方位考慮被子的舒適性。例如,在選擇冬被時,消費者不僅需考慮所選擇的被類產品是否滿足自己睡眠環境溫度需要,而且可結合產品的透氣透濕性能、視覺舒適性等多方面,挑選出最適合的產品類型,提升睡眠過程中的舒適體感,利于睡眠質量提升。
“我們希望團體標準的發布能夠鏈接起消費者和企業,一方面為消費者選擇安全舒適的被類產品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引導和促進家紡企業產品供應端的技術革新,推動整個家紡行業的創新發展。”主持起草團體標準的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薛文良說。
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方面表示,該項標準的發布不僅能夠幫助消費者選擇到舒適、安全、耐用的被類產品,還能引導和促進被類產品生產廠家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推動家紡行業的健康發展,讓消費者科學選“被”有“標”可依,讓家紡企業精準創新有“標”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