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是我省重要的傳統制造業。近年來,受國內外宏觀形勢影響,浙江紡織行業供需兩端壓力疊加,主要指標一度處于低位承壓態勢。隨著自動化、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的引入,現代紡織正在改變人們的傳統印象,成為新興產業培育的重要一環。
巴黎奧運會的舉行,讓萬里外的紹興柯橋區,企業主蕭興水同步感受到了奧運熱度。車間里,數碼印花機自動打印的運動面料,看上去只有薄薄一層,卻兼具防曬、吸濕排汗等功能。
紹興乾雍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 蕭興水:“這四臺打印機我們原來都是給沃爾瑪做的,1.07美金一米賣給它,只賺個幾毛錢一米,我做功能性面料我加工費就要1美金以上,所以說現在整個生產我們都是很樂觀的。”
瞅著不斷下線的新產品,蕭興水十分感慨。以前他做家用紡布,但受東南亞紡織產能擴充,疊加關稅影響等,訂單下降了七八成。兩年前,渴望轉型的蕭興水接觸到了體育功能面料這一全新賽道,他咬牙與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合作,從設備到研發,投入了5000多萬。
省印染行業協會會長 李傳海:“傳統我們就是跑量,就是光靠簡單的產品,那現在是轉向拼技術。”
拼技術,打開新藍海。興發是紡織的上游化纖材料領域龍頭企業。上半年,財務總監張衛民算了算,企業功能性面料訂單占比翻了近一倍。為了擴產量,企業一口氣上馬了七臺母粒添加器,從前端紡絲起就增加阻燃、涼感等功能。
浙江興發化纖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張衛民:“消費群體要求在提高,總體的質量要求都提高了,我們現在主要是做一些功能性的、差異化的、附加值相對來說高一點的,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讓傳統產業擁有科技感,這兩年,柯橋區先后引進中復神鷹等先進材料研發制造頭部企業,培育了三技精密等7個裝備制造項目,招大引強的目標涵蓋現代紡織技術迭代的主要工序。
紹興市柯橋區副區長 章松:“我們鼓勵企業和國內外高校創建一些合作平臺,以課題的形式將產學研密切結合,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把科技攻關貫穿于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落戶柯橋兩年多的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是我省“315”科技創新體系重大平臺。盡管目前僅投入一期,已對接了1186家紡織企業,對行業共性問題,開展課題研究。生物化工專業博士張沖,專攻高性能纖維,他所在團隊有30多人,可最近,由于企業需求劇增,大伙兒忙得想湊齊一次都很難。
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博士 張沖:“往更闊的空間去發展,給企業帶來的穩定性是大大增加的,不會因為單一產品或者附加值比較低在未來被淘汰。”
科技加持,為紡織業帶來更多可能。眼下,依托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柯橋區鼓勵產業用紡織品在航空、汽車、醫衛等領域實現產業化應用。原本生產仿麂皮的梅盛新材料,盯上了最近大火的新能源汽車賽道,與浙江理工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出汽車內飾用高效阻燃劑,躋身比亞迪等頭部車企供應商。
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經理 李小強:“我們還是想以自己的技術開發能力,去開發新產品,往高端,往產業化方向。”而眼前這架無人機機身,使用的碳纖維材料正由柯橋紡織企業生產,未來將應用于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更多領域。
柯橋區現代紡織產業服務中心主任 王好:“我們柯橋立足于紡織,但又不局限于紡織,甚至能‘上天入海’,擁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統計顯示,上半年,我省規上紡織業增加值超過600億元,利潤增長三成多,產業增速也重回兩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