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業大市,蘇州穩步扎實推進碳達峰各項工作,努力構建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結構。《實施方案》提出了“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的碳達峰一些主要目標,其中: 到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有序下降,確保完成省下達的指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林木覆蓋率達到20.56%,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為實現碳中和提供強有力支撐。
《實施方案》要求全市各地各相關部門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工業重點行業達峰行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提質增效行動、綠色低碳城鄉建設行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共建行動、內外聯動交流合作行動等“碳達峰十大行動”。
開展工業重點行業達峰行動
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方向,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聚焦鋼鐵、化工、紡織、建材等重點行業,強化產業準入和落后產能退出,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全市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推動化工行業碳達峰,推動其他行業碳達峰,鞏固去產能成果。
開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在保障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有序銜接好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下降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提高。
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全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合理控制油氣消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到2025年,建成大規模受端韌性電網樣板,全市電網側新型獨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全市力爭建成產業園區能源互聯網工程15個。
開展節能降碳提質增效行動
強化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管控,合理控制能耗總量,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持續加強節能降碳減排管理能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全市全面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推動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
開展綠色低碳城鄉建設行動
創新規劃、建設、運營等階段低碳發展實施路徑,著力構建綠色低碳轉型體系,切實轉變城鄉發展方式,全面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
全市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建筑節能降碳,推進農村用能和建設低碳轉型,到2030年,鼓勵建成一批綠色農房。
開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行動
以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升級交通運輸工具、加快綠色低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提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效能,構筑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全市構建現代化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到2025年,沿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標箱,內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6萬標箱,水路和鐵路貨運量分別達到800萬噸和115萬噸,加快交通運輸裝備低碳轉型,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智慧化,持續優化綠色出行結構,到2025年,蘇州市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
開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建立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建設,通過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方式減少碳排放。
全市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到2025年,全面完成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到2025年,一般工業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建立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垃圾污水減量化資源化,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開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攻關和推廣應用,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助力蘇州高質量發展。
全市加強前沿基礎科學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強化綠色低碳創新能力建設,營造綠色低碳創新創業氛圍,做大做強綠色低碳科技服務業,探索實施“創業導師+專業孵化+創業投資”高端孵化服務模式。
開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入推進綠色蘇州建設,嚴格保護修復生態空間,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一步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全市嚴格保護修復生態空間,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增強農業農村固碳能力,深化實施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到2025年,新建綠美村莊30個。
開展綠色低碳全民共建行動
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領導干部、企業、在校學生等人群為重點,廣泛開展綠色低碳全民宣傳教育,大力推廣綠色低碳生活生產方式,推動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全市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組織領導干部培訓。
開展內外聯動交流合作行動
堅持分類施策、上下聯動,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推進各地因地制宜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與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城市、長三角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協同綠色發展,構筑內外聯動低碳發展新格局。
全市因地制宜推動各地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區域協同綠色發展,強化低碳合作機制,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離岸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政策對接,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