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與產業的基本面相結合,妥善穩住舊的,積極發展新的! 5月7日,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在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二十六屆理事會第十三次常務理事會議上談到了對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解。
本次會議除了審議通過了學會多個事項和議案,行業企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企業家、專家學者紛紛發言,從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供應鏈整合、文化自信、品牌建設等諸多方面談及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以及讓新質生產力落地的方法和措施。
行業:某些領域差距仍在拉大,科技創新要繼續發力
數據顯示,紡織領域全球共有ISO標準530項,其中中國主導編制的僅有37項,占所有標準的7%!斑@與我們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的50%,全球貿易的33%,化纖的70%,滌綸的80%相比差距巨大。在ISO標準問題上,我們還不能說我們是紡織大國,我們只有7%的話語權,意味著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我們還沒有話語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會黨委書記李陵申認為,我國紡織行業在價值鏈、供應鏈的高端上還是有短板的,現在歐美實行的對科技價值鏈、供應鏈脫鉤斷鏈對我國紡織業也是有影響的。
類似的短板并不少見,尤其在高技術紡織品領域更是如此。目前,我國遠洋捕撈的漁網還是全部依靠進口。人造血管、人工輔料、心臟支架等高端生物醫用纖維制品70%-80%都依賴進口。更讓人憂慮的是,近20年來這種差距并沒有縮小,而是在拉大。
對此,李陵申表示,科技創新是整個制造業的基石,也是紡織行業重中之重,在紡織科技領域,新質生產力具有三個特征:一是高端化,面對仍然受到國外科技封鎖的制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高端化還需要繼續發力。無論科技工作者還是企業領導者,高科技領域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二是高效能,高效能是打造新型工業化和構建現代紡織產業體系的重要依據。三是高品質,高品質是對整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靠重要的要求,實現產品高品質躍遷是當下迫切的需要。
伏廣偉則認為,我國紡織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更加注重創新成果的落地應用和創新價值轉化。創新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里,更要成為生產線上的產品、消費市場里的商品和基于品牌目標的精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與產業的基本面相結合,妥善穩住舊的,積極發展新的。
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姚菊明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企業:更新理念,提前布局,拓展生存空間
對于棉紡行業來說,目前出現兩個現象看似很奇怪,一個是棉價倒掛,國際棉價開始超過了國內棉價;另一個是大量的紗錠停產閑置,同時還有大量的紗錠在大規模布局。對此現象,平棉集團董事長張先順認為,這恰恰說明我國紡織企業走到了分水嶺,中國無論是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都已經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當下,相對一些中低端的紡織產能逐步退出,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另一方面企業的理念、管理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舉例說,有的企業只做一個品種,但把產品做到極致,凡是和他們有沖突的企業基本上都倒下了。從這兩個角度看,有新理念的企業往上走,或者進行轉移,傳統思維的企業往下走。如果不從戰略高度思考,未來中國一般的紡織企業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對于平棉集團的應對之路,張先順介紹說,公司以前是傳統的棉紡企業,經過多年的改造轉型升級,如今已經成為國內有機棉再生棉、綠色纖維的主導企業,走了一條差異化道路。同時,公司看準時機進入了亞麻領域,成為干法紡麻世界最大的企業,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優勢保證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持續增長。
提起無錫一棉,人們自然會想到周曄珺。作為百年企業的卓越領導者,她帶領無錫一棉成為中國紡織業的標桿企業。4月份她剛剛退休,在她看來,無論是在崗位還是退休,首先都是一名紡織人,對于行業的現狀她深有體會!懊藜徠髽I壓力非常大,一方面是產能過剩,很多都有閑置;一方面是產品出現虧損,價格走低,企業如何走下去,確實到了一個分水嶺! 周曄珺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出新質生產力,值得企業認真思考。首先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有信心,如何提升競爭能力?一方面是好的東西要傳承,另外要不斷地創新,紡織業要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在周曄珺看來,疫情過后,無錫一棉保持平穩發展,一方面是穩住國際高端市場,另一方面是研究中國消費市場,為國內消費者提供具有優勢的特色產品,因此紡織行業要多做消費市場研究。此外,還要研究生產方式,對供應鏈、品牌、材料、市場進行全方位整合。
談到無錫一棉最大的財富,周曄珺認為是人才。目前,無錫一棉中層正職大部分以90后為主。如何讓年輕人能留在企業,周曄珺說,企業要關心年輕人,給平臺,給舞臺,讓年輕人在崗位上成才,同時薪酬待遇也要同步到位。不僅要講奉獻,也要讓年輕人看到企業未來希望,和企業一起成長。
即發集團早在2004年就在越南建廠,“一帶一路”戰略出臺以后,加快了在越南、柬埔寨的海外布局!艾F在來看海外的盈利水平比國內好一些”,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萬剛感慨道,為什么非要往外走?其實很簡單,就是幾個點的關稅誰來承擔。
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也讓即發嘗到了甜頭。萬剛對此深有體會,“你有核心技術,人家愿意跟你合作,否則免談”。染色不用一滴水,污水實現零排放,即發集團牽頭研發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產業化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憑借這一綠色環保染色技術,這家有著60多年歷史的傳統紡織企業煥發新的活力。萬剛強調說,這確實是一項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符合新質生產力特征的技術,技術進步發展,一定會催生新的行業。
目前紡織企業里面實行雙休的企業比較少,但雅戈爾毛紡織有限公司做到了。不僅如此,這家企業去年的利潤增加了90%,今年一季度的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0%,是什么讓雅戈爾毛紡如此出色?公司總經理周新祥介紹說,雅戈爾 目前采取的策略就是走高端路線,內卷的東西不做,不打價格戰,產能控制在300萬到450萬米左右,不做無序的擴張產能。能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參照歐洲的大牌,把品質做好,替代進口面料。“走高端路線肯定還是走得通的,賺有錢人的錢,因為不管國內國外,有錢的群體實際并不少”。
中國昆侖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利軍介紹說,2017年,進入中石油后,公司的定位是環境工程及紡織化纖綜合服務商。今年初,按照國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改為綠色低碳及高新材料綜合服務商。公司要堅守紡織化纖板塊,同時在材料領域也要和紡織緊密結合,重塑紡織大有可為。
高校:產教融合,調整學科,樹立行業新形象
培養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一直以來,紡織專業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形象還有待提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紡織院校如何發力?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原校長柯勤飛談到,提升新質生產力,對于傳統產業來說就是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邁進。高校人才培養要更加貼近產業需要,學校要做學科專業的大調整,擴充新的專業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以及科技創新的需要。還要做專業內容方面的調整,更加適應企業額需要。此外,要提升紡織業的生命力,結合時代的需要,紡織要和大健康產業、材料產業、時尚產業、生命產業相融合。應用領域在哪里,人才培養模式就要在哪里,讓提升新質生產力落地。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孫潤軍建議,現在紡織涉及社會經濟領域越來越廣,但社會認知度還有待提高,這也直接影響了紡織專業的招生和就業,有些學生不愿到企業去。因此,需要行業上下一起努力,用一種新的方式展現紡織,改變社會對紡織的印象,擴大行業影響力。
中原工學院紡織學院院長楊紅英認為,新質生產力有三層含義:一是培育新質生產力;二是發展創造新質生產力;三是利用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對于高校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人才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從傳統向智能制造轉變,創新柔性智能可穿戴,在醫療、健康、運動領域有廣闊前景。談到利用新質生產力,楊紅英介紹,學校即將更名電子科技大學,用電子信息技術,為紡織賦能,助力紡織發展。
江南大學針織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蔣高明提出,作為高?蒲腥藛T來講,永恒的主題就是創新再創新?萍嫉俣茸羁斓木褪茿I技術,要加大AI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推廣應用。以前紡織發展靠人口紅利,接下來就靠人工智能,靠數據驅動高質量發展。
江南大學原副校長高衛東認為,目前,無論產業界還是教育界都存在著很多危機,認識到這種危機,本身就是一個進步,實際上企業界對于危機的認識要比教育界深刻的多。他說日前走訪了一家家紡企業,該企業引進德國自動縫紉生產線,布卷進去,然后四件套就出來了,面對先進的智能,作為教育如何助力產業發展?高衛東呼吁,年輕教師和學生,要增強對專業的自信,要深入企業,感知產業發展現狀,思考如何跟上技術的變遷。
天津工業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莉表示,紡織教育要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需要,要從培養方案做起,不能只是原來學的傳統技術,還要和智能化相結合,和新質生產力倡導的方向結合,這需要老師和學生的理念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