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產量連續28年位居全國第一,棉花產業也是新疆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為我國紡織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著重要保障。如何將一朵棉花“鏈”起產業集群,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位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棉花種植面積達320萬畝。在巴州首府所在地庫爾勒,目前國內單體產能最大的“半交叉水刺無紡布”工廠,這里從一包棉源纖維到一塊無紡布的生產只需10來分鐘。
水刺無紡布位于棉花紡織產業鏈末端,直接面向消費者。目前,在國家級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樣的深加工企業占比達到20%。
打通煉、化、紡全產業鏈,庫爾勒打出“組合拳”,出臺多方面優惠政策,吸引沿海地成熟企業。3年前,江蘇南通的水刺無紡布企業正是應邀前來,在新疆建設一個新的公司。
在當地2023年的招商項目冊中可見,國家級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2023年發布了28項招商項目。其中,圍繞棉紡產業“延鏈”布局的項目就有9個。有的是結合石化產品打造滌綸、氨綸加工項目,有的則是打造服裝加工項目,實現從“一朵棉”到“一件衣”的產業鏈閉環。
2023年來,來自浙江寧波的一家聚酯纖維混紡材料生產企業帶來了最新的設備,將棉紗與聚酯纖維深度“握手”,制造新型功能面料,可以將新疆棉紡產業鏈進一步延長。這家企業也創下當地紡織企業落地投產的“最快速度”。
投產兩個多月以來,寧波這家企業的200臺設備已經實現滿負荷運轉。代表著國內技術領先的設備將新疆棉花與新疆化纖“深度融合”,超過1500噸的混紡功能布料已銷往各地。
一“增”一“減”棉紡業向“綠”發展
目前,落戶新疆巴州國家級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紡織企業已達43家,紡織服裝產業總產值已突破100億元,這里也成為全疆首個紡織產業集群產值百億級的地區。當前,原本高耗能,存在生產污染的棉紡產業,通過精進生產管理,朝著“綠色”目標大步前進。
紡織產業中,印染環節位于產業鏈中部,棉紗、混紡材料等需要經過印染才能向下游進一步加工。而印染伴隨著污染,污水處理檢驗著產業配套能力。來自山西的印染企業,4年前通過招商引資來到庫爾勒,成為服務開發區40多家棉紡產業“延鏈”的重要一環。而面對戈壁鹽堿地的生態資源,這家內地企業也曾面臨發展的矛盾。
面對產能的“高需求”和環保的“高要求”,企業選擇在“增”“減”之間尋找新路子。增加污水預處理設備和中水循環管網搭建,減少的是污水排放和染色材料的使用。3年多前,企業投入1000萬元進行污水預處理設備的搭建。2023年,當地政府匹配對應的資金,支持企業技術研發,擴大污水處理能力。
企業和高校合作,污水經過預處理形成可以繼續使用的中水。同時,科研新技術讓化學原料循環使用。政府和企業聯合打出的環!敖M合拳”,減低了環境污染,還給上游棉紡企業節約了印染的支出。
在“增”“減”之間高質量發展的,還有庫爾勒這家紡織服裝產業龍頭企業——利泰絲路。工廠總產能達200萬錠,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紡紗產業聚集區之一。在利泰絲路,紡紗設備上安裝了數以萬計的智能傳感器,后臺由數字管理系統實時調度,能耗監控精確到每一分鐘。在這里,“增”了管理,“減”了能耗。
從“自動種”到“自動收”科技賦能棉花產業
把產業鏈建強,有賴于每一個環節的提檔升級。棉花的種植和采收曾是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代表。近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推廣、“5G+北斗導航”等技術賦能,新疆棉花從種植到收獲可實現全程無人化自動化作業。多年的技術積累也讓新疆成為國產智能采棉裝備、智能農田管理的“創新基地”,走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眼下,天山南北,棉花采摘熱火朝天。在新疆庫車萬畝棉田中,從一株棉花到一卷皮棉,一臺采摘機全部搞定。
在新疆烏蘇,這家國產智能采摘打包機的工廠,記者見到數十臺機器整裝待發,即將走出國門。
具有185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五成的這家國產棉花采收裝備企業,十多年前還只是一家從內地引進新疆烏蘇的小型園林農機企業。當時,新疆棉花采收面臨人工采收成本高企、外國棉花采收設備價格高昂的多重困局。為破解這一問題,當地政府和企業攜手展開了科研攻關。
企業投入8000萬元,政府對接高校科研團隊,并通過稅收優惠,鼓勵企業持續進行“從零到一”的研發。2017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采棉機開始批量生產。其中,4行、6行自走式箱式采棉機填補了國內空白。
據統計,目前,全疆棉花綜合機械化采收率超過80%。而從機械采收,到機械種植、AI管理,新疆棉花通過智能化升級,朝著集約化、精細化發展邁進。
在新疆尉犁縣,兩個“90后”青年實現了對3000畝棉田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在這里,智能系統精細管理每一畝土地用水、用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