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一排衣服,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款式:字母印花的衛衣、高彈舒適的運動服、挺括有型的西裝……它們都是由玉米、秸稈等植物做成的。
在位于閔行區浦江鎮的研發中心,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創新的合成生物技術,打破了傳統紡織原料的局限,將天然植物變成了時尚界的寵兒——生物基聚酰胺纖維品牌產品“泰綸”。
從“田間”到“T臺”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每一條牛仔褲被生產出來需要7500升水,相當于一個人7年的飲水量,過程中碳排放量高達33.4千克。因此,紡織業被認為是僅次于石油行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
“現代化的工業本身就是以石油為基礎的,”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左駿告訴記者,這些石油化工產品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及資源短缺問題。
面對挑戰,凱賽生物給出的答案是——以植物為本,固碳減排。“與石化產品相比,我們的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減少了50%以上!
生物基聚酰胺
玉米、秸稈等植物先是經過層層工序,被制成一種透明的小顆粒,名叫“生物基聚酰胺”,然后變成可以用來紡紗、紡線的“泰綸”,最后進入工廠,做成瑜伽服、速干衣、西裝、羽絨服面料、箱包等產品。
泰綸具有柔軟親膚、吸濕透氣的優勢。傳統石油基制成的尼龍材料往往需要在高溫環境下才能染色,但泰綸可以在較低溫度下染色,且染色后的廢水中殘留染料更少,對環境友好。
波司登旗下的服裝品牌颯美特用泰綸做成了學生校服,相較于傳統校服面料,不僅抗菌性強、色牢度更高,更有極佳的生物級吸濕排汗表現和絲綢般的親膚質感。
扎根閔行
從植物到高端紡織材料,再到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綠色方案,在凱賽生物的創新實踐里,一個飛速發展中的高科技行業——合成生物,正從科研實驗室走向普通百姓的身邊。
簡單來說,合成生物就是通過基因編輯等技術手段,源源不斷生產特定的物質,被視為“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而上海正是我國合成生物學的發源地。
凱賽生物,作為全球范圍內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領域的“領頭羊”,自2000年成立以來,就立足于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科學,憑借生物制造技術實力,研發并生產出一系列生物新材料。
去年,凱賽生物將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地閔行!伴h行在園區建設、人才引進和服務等方面給予我們極大的支持,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除了紡織行業,凱賽生物的生物基聚酰胺系列產品還可以作為工程塑料,應用在汽車內飾、電子電器等行業。
凱賽生物持續深入研究農業廢棄物尤其是農作物秸稈的高值化利用技術,將秸稈轉化成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等多元生物產品,實現生物制造的規;。
近期,公司以系列生物基聚酰胺為基礎開發了高性能生物基聚酰胺熱塑性連續纖維復合材料,這是在合成生物和新材料兩個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該材料具有輕量化、高強、耐溫、耐腐蝕等性能優勢,在性能上可以替代鋼、鋁等金屬和不可回收的熱固型材料,可用于新能源裝備、交運物流、建筑裝飾等行業,例如電池殼蓋板、光伏組件邊框、建筑模板、集裝箱等。
近日,上海市產業技術創新促進會聯合市科協發布《2024 上海硬核科技企業TOP100榜單》。凱賽生物榮登此次榜單。此次評選依據上海產業技術創新促進會、上海產業安全監測與預警研究中心共同開展的“硬核科技企業創新指數研究”并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
“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帶動更多產業鏈下游的生態合作伙伴來閔行發展,在這片沃土上共筑合成生物領域的繁榮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