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圓珠筆芯這么細的孔徑里拉出的一根絲,要做到以每小時350千米的速度拉1500公里,你能想象嗎?”27日,在江蘇集萃先進纖維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纖維所”),副所長周家良舉起手中的圓珠筆,描述團隊正在攻克的技術難點之一。
纖維所于2021年11月注冊落戶南通創新區,承擔科研基地和對外交流窗口的雙重職責。核心研發團隊共28人,其中一半為碩博學歷。今年,纖維所還接納27名研究生加入“集萃研究生”項目,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
纖維是紡織產業的最前端。從一根絲,到一塊布,再到一件衣,傳統紡織行業競爭激烈,許多企業面臨科技含量低、同質化嚴重的窘迫局面,難以滿足差異化、個性化的時代需求。“加大高技術、高功能性纖維的研發力度勢在必行。”周家良說。
纖維所的科創主軌道,不是“0到1”的技術突破,而是“3到6”的應用突破。“‘3到6’,就是通過工藝的改進創新技術,實現從單件樣品到可復制的、規模化合規的產品的轉換。”周家良表示,從“0到1”很難,但從“3到6”是“多元技術的集成創新”,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
纖維所自成立之初,就明確了差別化、功能化、綠色化、智能化四大突破路徑。差別化就是通過更新工藝,形成產品獨特的競爭力,“此前,公司為一家本土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創新打造了具有持續香味且香味品種多元的家紡產品,豐富了企業的產品序列。”
功能纖維要加得進、紡得出,還要有質感,這是纖維所重點攻克的技術難點之一。“我們要做的,是在1根頭發絲那么細的纖維中增加多種材料,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保障各種材料良好相融和均勻分散,同時滿足穿著的舒適性要求。”功能纖維的研制試驗,依靠一臺主體高23米、分三種模塊的大型設備,每次實驗至少需要6人分工協同。周家良回憶,前期為了加進2種材料,7人的小團隊從早上8點持續奮戰到第二天凌晨4點,耗時20小時才完成實驗。
在纖維所的櫥柜里,擺放著色彩柔和的纖維。與普通纖維不同,這些有色纖維是由植物萃取的天然染料制成,不僅所有原材料來源于自然,而且染色的工藝程序可化繁為簡,在降低污染損耗的同時,不影響上色效果。
如果能借助可傳感纖維,實現服飾對人體信號的采集和處理功能,將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周家良表示,纖維的智能化研發已經突破概念階段,受到醫用領域極大關注。目前,纖維所計劃通過尋找企業伙伴,通過周期性研發推出概念性產品。
南通是中國紡織之鄉,高端紡織產業是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受限于使用周期長、迭代需求弱等因素,這一產業對新材料、新技術的需求日益旺盛。周家良表示,“纖維所將依托南通產業基礎和需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人才發展為支撐,著力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和難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賦能行業新前景和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