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瑜伽褲,有多掙錢?此前,著名瑜伽褲品牌lululemon,發布2023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該財報顯示,公司凈營收同比增長19%至22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凈營收同比增長了53%。
僅僅憑借瑜伽品類,lululemon的營收就已經超過地球上絕大多數體育用品集團。
這樣的情況在近年來并非個例。有“前浪”lululemon現成的“成長經”作背書,昂跑、HOKA、Maia Acitve等緊隨其后,在各自的領域上創造單品類營收奇景。
在體育用品賽道上,一個全新的品牌成長新路徑似乎正在崛起。
單品崛起VS新品牌路徑
一雙異形中底結構的鞋,穿者評價兩極化,但來自瑞士的跑鞋品牌昂跑,仍然以千元以上的價格,成為陸家嘴、北京國貿等一線男女白領們日常穿搭、運動的最新“社交貨幣”。
“憑借一雙鞋就有這么大的生意規模,在以前都少見!睆氖逻\動鞋服行業20多年的某經銷商蔡總告訴記者,“如果硬要用單品來比較的話,阿迪達斯的boost系列、耐克的air和dunk系列應該也算,但都不是以boost、air作為單一品牌銷售。昂跑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為何說是全新的物種?
對于蔡總這樣的業內“老鳥”而言,它完全不符合大眾體育品牌的成長邏輯和速度。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昂跑一路狂飆。2022年,昂跑的凈銷售額第一次突破10億瑞士法郎大關,達到13.2億美元。2023年,昂跑上調了對全年業績的預測,預計凈銷售額至少達到17.6億瑞士法郎(約20億美元)。今年前三個季度,昂跑累計凈銷售額為13.5億瑞士法郎(約15.5億美元),早已跑贏預期。
同樣是鞋,薩洛蒙走的是越野鞋的路線,也成為“中產三件套”之一,從專業戶外玩家中“出圈”,受到眾多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熱捧。該品牌旗下XT6系列越野跑鞋等成為爆款“一碼難求”,一度成為社交平臺小紅書上各大KOL分享的必備單品。而在安踏集團的規劃中,薩洛蒙未來有機會成長為10億歐元的營收規模品牌。
同樣是做戶外越野鞋,法國品牌HOKA也迎來爆發。2024財年第二季度,HOKA繼續強勢表現,銷售額達4.24億美元,比去年的3.33億美元增長了27.3%。
有趣的是,HOKA于2009年在法國成立,創始人是此前曾在運動品牌薩洛蒙(Salomon)擔任CEO和市場主管的Nicolas Mermoud和Jean-Luc Diard。如今,這兩個戶外品牌在國內市場同時迎來爆發。
而在國內,也有同樣的例子——匹克以“態極”科技為核心,構建起“態極系列”產品線,包括拖鞋、籃球鞋、跑鞋、徒步鞋等一系列產品獲得成功,為匹克帶來產品和品牌躍升的機會。
依靠細分單品成功推動品牌成長的,不只是已經成規模的國際性品牌。在其他細分領域,新品牌也如雨后春筍。
專業籃球運動襪對于不少想要做品牌的年輕人來說,是相對而言門檻較低的一種嘗試。在美國,專業籃球運動襪stance,已經能夠創造出10億美元的單品生意規模。這給左右力量品牌創始人丁仁豪帶來了市場靈感。
從更加適配國人腳型、主打專業性的籃球襪入手,加以個性化的配色和充滿寓意的文化符號,左右力量已經在國內籃球圈打開了自己的“名堂”。
“這個市場盡管有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進入,但仍然處于藍海市場!倍∪屎勒f,現在左右力量正處于跑步階段,“更多地與消費者互動,建立社群,用更好的設計和功能性滿足,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是我們相比于綜合性體育品牌的錯位優勢。”
如今,左右力量的粉絲規模已經達到百萬級,而營收則以30%的增長速度在行業領跑,“單品成長快,品牌得以順勢成長,這是新的嘗試,也已經被證明可行!
定位理論VS固定市場
做單一品類營收能做上去,但是真的掙錢嗎?
昂跑的數據表明:能掙錢,而且掙得快。昂跑在財報中稱,2023年第三季度是公司上市后數據表現最好的季度,公司的毛利率創歷史新高,從2022年同期的57.1%上升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59.9%。
相比于已經被眾多同行羨慕的lululemon55%的平均毛利率,昂跑的利潤率按照其某鞋品類供應商的說法——“很可觀,所以我們也受益,是很優質的合作客戶。”
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專業運動襪上,記者從另一家國內體育配件專業品牌維動體育方面了解到,“包括專業運動襪、腕帶、護膝、冬季緊身褲等配件的毛利率表現實際上要更高一些,只要有一定的品牌性”。
盡管如此,昂跑和HOKA等也將面臨“前輩”lululemon的困境。
在lululemon用瑜伽收割著女性高凈值人群錢包的同時,lululemon品牌早已與瑜伽運動及其相關標簽綁定,以至于在生意規模上也只能被自我圈定在瑜伽領域。
“買lululemon的跑鞋最多是嘗試,穿出去跑基本沒有!辫べぶ囟葠酆谜、某企業總經理陳總告訴記者,“和我一樣,很多瑜伽愛好者對lululemon的定位就在瑜伽上,它推出的跑鞋感覺周邊人基本沒人買,我們會去穿昂跑、索康尼之類的跑鞋,lululemon不是第一、第二的選擇。”
在某種程度上,定位在瑜伽品類上的lululemon似乎把自己“定”住了。
“定位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營銷專家艾·里斯(Al Ries)與杰克·特勞特(Jack Trout)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核心原理就是,要求企業必須在顧客心智中區隔競爭,成為消費者心智中某領域的第一,以此引領企業經營,贏得更好發展。
如果說,lululemon的崛起路上,定位理論發揮著正向作用,那么在下半場競爭中,定位理論似乎成為阻礙,將這個新品牌圈在了瑜伽這個固有的市場盤里。
成也單品,困也單品。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其他品牌上。
今年夏天,以涼感、防曬為主打產品的新戶外品牌“蕉下”在進入秋冬季后,幾乎在市場“隱身”;特步與跑步品類的強綁定,讓其在拓展籃球品類時,一度不被看好,哪怕是簽下富有話題性的前NBA球員林書豪,其推出的籃球線產品也并未收獲良好的市場反饋;而匹克在態極之后,并未實現品牌延展,在消費者面前也僅!皯B極”這一招數。
產品優勢VS品牌優勢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是lululemon的故事,對于不同的品牌同行而言,也折射出不同的思考
“lululemon的崛起經驗實際上還是產品優勢!蹦丑w育用品品牌創新研發負責人何曉偉(匿名)告訴記者,這個經驗無論是對新品牌而言還是耐克、阿迪達斯、李寧、安踏、特步、361°等綜合性體育用品品牌來說都是如此。
產品優勢和品牌優勢是一體兩面。他舉例說,在馬拉松賽事上,耐克與基普喬格牽手全馬“破2”,帶火了Alpharly NEXT%系列,也讓耐克在馬拉松各大賽事上的穿著率達到了頂峰,“這不只是耐克跑步鞋產品的單品突破,也是耐克在品牌端專業性高地上的進一步占領!
事實上,對大多數成規模的體育用品品牌而言,一年數千個SKU是正常的現象,但并非每一個都有機會成為Alpharly NEXT%,哪怕是耐克Air Jordan子品牌也有虧損的產品系列。
“5000個SKU里面,大概只有1000多個能夠真正掙錢。”某品牌供應鏈服務商楊總告訴記者,這是許多行業的常態,基本也遵循著“二八定律”。
那么,其余的4000多個不掙錢的SKU可以不要?“顯然不行。鮮花還要綠葉配。就像優衣庫的基礎款,每年都有不變的那幾個款式!睏羁偢嬖V記者,哪怕是lululemon去做跑鞋,昂跑去做羽絨服,薩洛蒙要去做緊身衣,都是因為消費者周邊需要,“是服務的一部分。但重要的還是核心單品這個掙錢的部分。”
如果把視角放得更大一些,對于耐克、阿迪達斯、安踏、李寧等而言,則“更多地要用單品去爭奪市場上的20%,而不是爭奪自己內部的20%”。
如今,已經有部分國產品牌在積極嘗試。除了匹克的態極外,安踏的冠軍跑鞋產品、李寧的馭帥、全城籃球線產品,361°的禪系列籃球鞋等,都以良好的口碑,打開了與國際品牌競爭的突破口。
而在不少品牌的布局中,以單品、單科技為主打戰略線,也成為下一階段的新嘗試。
“國產品牌在產品上與國際品牌還是存在非常大的不足,仍然在以市場、渠道為驅動,以生意的邏輯去推動!焙螘詡フJ為,盡管近年來,安踏、李寧、361°、特步等都有不錯的產品出現,但仍然沒有完全脫離以往的成長邏輯,“真正用過硬的產品爭奪市場,搶占消費者心智,應該是國產品牌要去思考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