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正在被中國消費市場重新定義
過去,“戶外”的代表是潛水、爬山、滑雪,以專業級別的硬核戶外品牌,更側重于“運動”帶來的探險與挑戰,具備一定專業門檻,受眾相對狹窄。現在,“戶外”是飛盤、露營、CityWalk,以及更加時尚的輕戶外品牌,從高門檻的戶外運動到休閑大眾的生活方式,戶外市場被中國消費者一點點打開。
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我國戶外運動用品市場規模在2020年已達到3150億人民幣,過去五年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3.5%,在這樣的增速下,2025年其市場的規模預計將接近6000億。
目前,無論是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運動品牌,還是以優衣庫為代表的國民服裝品牌,亦或是蕉下這樣的國貨新銳品牌,都相繼推出了符合國內消費風向的戶外產品,搶先占位。
市場需求強勁增長,行業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新的趨勢帶來了新機遇,當“戶外”的內核日益改變,品牌的營銷方式該如何迭代?當品類賽道日益擁擠,品牌又該如何抓住搖擺不定的消費者?
聚焦”場景”需求,讓消費者成功“種草”
在三年疫情過后,消費者比任何階段都更愿意去體驗、去冒險、去融入自然,戶外消費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滲透進我們的生活。而消費者購買這些戶外產品并不全是為了運動使用,更是象征著向往野外的精神內核。雖然無法時刻沉浸于山野,但日常通勤穿著戶外服飾,可以讓他們仿佛過上了一種“work life balance”的品質生活。
因此,品牌想“種草”成功,就必須找到與用戶對話的切入點,即“場景需求”。相比于強調產品的功能性,品牌更需要呈現的是“產品和戶外場景的適配度”,比如:草坪飛盤穿什么鞋?精致露營裝備又有哪些?什么雙肩背包適合長時間徒步旅行?
據《小紅書2023年運動戶外服飾行業用戶洞察報告》顯示,在運動戶外服飾領域,小紅書用戶的瀏覽及搜索習慣,主要分成兩大類場景:初次接觸某項運動,或是需要更新運動裝備。
前一個場景中,用戶往往會從搜索“露營裝備、徒步穿搭”等開始,明確購物清單后,進一步搜索品類名稱,如“帳篷、蛋卷桌、山系馬甲”等;在后一個場景中,用戶在產生“更換”需求后,會直接搜索確定的“品類/品牌/產品”等名稱,也容易在瀏覽時,被同好人群的推薦種草。
從各個品牌的運營動作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比如「MAMMUT猛犸象」的小紅書種草筆記,多為用戶在徒步、釣魚、旅行等場景下的圖文或商品分享。
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相比在功能上的比拼,戶外品牌更適合用場景來打動消費者,進而帶動銷量提升。消費者總是“搖擺不定”的,去年癡迷飛盤的人,今年轉身就愛上了匹克球。因此,品牌不能專為某個特定場景打造產品,而是要提煉場景共性,讓產品能夠適配消費者多變的戶外需求。
以“社交”為核心,成為戶外品牌收割新用戶的關鍵
隨著戶外運動的精致化、低門檻化,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熱衷于這種不必“費神”,就能輕松交友的休閑運動“場”。精致露營的風潮仍在,CityWalk的熱潮未褪,貓鼠游戲、匹克球來勢洶洶,以社交價值為導向的戶外運動,正在占領年輕消費者的生活。
這股戶外運動風潮愈演愈烈,在于其對生理、心理的雙重價值。克勞銳《年輕人生活消費觀察系列研究—戶外社交篇》中指出,不同代際的人對于戶外運動的需求重合點,都在于社交與情感溝通。特別是Z世代群體,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結交朋友是他們的最大需求。
同時,相關研究表明,相比室內健身,戶外場景下的運動不必面對封閉的環境和與人共用健身器材的尷尬,能夠為愛好者帶來更高的運動幸福感、降低身材焦慮,即使是“社恐i人”,也可以自由享受運動的快樂。
除了專業愛好者之外,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分享戶外體驗的用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戶,并非深度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他們更多享受的是戶外運動為其帶來的“情緒價值”。漂亮的自然風景、潮流的戶外裝備、精致的妝容與穿搭,帶來了更高的出片率,讓他們在社交平臺獲得高贊與認可。
當戶外運動從小眾圈層的愛好成為一種全民性的“社交貨幣”,主流消費群體的擴展、用戶訴求的轉變,也為戶外品牌帶來了嶄新的增長思路。「lululemon」通過線下活動+社群互動,讓用戶逐步產生情感歸屬,以“社交”鏈接用戶,提升用戶黏性復購。無獨有偶,「New Balance」也通過組織線下CityWalk活動,以與產品適配度更高的種草場景,錨定目標用戶,實現品牌在CityWalker中的破圈。
融合線上線下產品,成為戶外品牌差異化營銷利器
越來越多的戶外品牌將線下門店的定位聚焦于體驗,對于品牌而言,線下的價值在于創造“場景樣板間”,讓品牌真正融入運動場景,也為品牌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專業戶外運動服飾品牌「NORTHLAND諾詩蘭」選擇通過小紅書KOC到店體驗打卡模式,增強達人視頻&圖文內容沉浸感和體驗感的同時,成功將線上用戶引流線下門店,以更低的投入撬動了更高的價值轉化。
不僅是線下門店,戶外運動由于其潮流性、強體驗性,已成為線下商業體豐富業態分布、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新方式。各大購物中心紛紛與已入駐的戶外品牌,在頂層、中庭及廣場區域,開設滑板公園、極限運動場地,這些場地不僅承擔著打造社交空間、吸引線下客流的作用,還覆蓋了戶外運動品牌零售、運動教學、賽事舉辦等功能,成為商業中心線下重要的營銷渠道,從而反向吸引品牌入駐。
作為當下消費者瘋狂追捧的生活方式之一,戶外運動的場景營銷價值不止于此。露營、飛盤、市集等多種流行文化相結合,也為品牌提供了更多元的表達載體。比如,由國內潮流文化聚集地小紅書舉辦的「URBANCORE運動市集」,吸引了SALOMON、BURTON、VANS等50+戶外品牌入駐,在市集上,消費者可以體驗飛盤、腰旗橄欖球、板式網球等各式各樣的潮流運動活動,從而傳遞戶外運動精神,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將Urbancore新潮流穿搭風格融入日常。
借助這樣的融合場景,以“體驗”為核心,戶外品牌得以觸達相似而不相同的多個圈層,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同類型活動拉開差異,打造獨具特色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場景。
結語
熱門賽道形成后,風口或紅利并不會一成不變。當下,中國消費者雖然對于戶外運動充滿熱情,但這種熱情的轉移速度也非常快,比如一度大火的飛盤已經降溫,越野跑、匹克球等小眾運動正在逐漸奪取大眾消費者的目光。
而各大戶外運動品牌,也更應“居安思危”,在這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的市場,緊跟消費趨勢,將全域營銷的新經營理念融入品牌的DNA之中,用最新鮮的品牌力,持續吸引“搖擺不定”的消費者。